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
引言 | 第1-23页 |
一 对弱势群体的审视与分析 | 第23-31页 |
(一) 贫困农民 | 第23-25页 |
(二) 贫困老人 | 第25-26页 |
(三) 失业与转岗的城市贫困者 | 第26-27页 |
(四) 残疾人 | 第27页 |
(五) 不幸家庭的未成年人 | 第27-28页 |
(六) 流入城市的劳工队伍 | 第28-30页 |
(七) 高校在读的特困大学生 | 第30-31页 |
(八) 其他贫困者和难以被认同的人群 | 第31页 |
二 关于弱势群体法律保障评价 | 第31-39页 |
(一) 新中国的立法成就及其弱势群体之保障 | 第31-34页 |
(二) 立法的渐进性与立法之缺失 | 第34-39页 |
三 国外弱势群体立法之借鉴 | 第39-44页 |
(一) 法国立法之借鉴 | 第39-41页 |
(二) 德国立法之借鉴 | 第41-43页 |
(三) 日本国立法之借鉴 | 第43-44页 |
四 立法构想与弱势群体权益之维护 | 第44-51页 |
(一) 关于弱势群体立法的模式 | 第45页 |
(二) 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 | 第45-46页 |
(三) 立法的重点与实效 | 第46-50页 |
(四) 扭转监管乏力、监督机制不畅的对策 | 第50-51页 |
五 部门法之间的协调和共同保障 | 第51-55页 |
(一) 民商法的功能与作用 | 第51页 |
(二) 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 | 第51-53页 |
(三) 行政法的功能与作用 | 第53页 |
(四) 刑法的功能与作用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