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
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复杂性研究与突现论 | 第9-27页 |
一、 复杂性的挑战 | 第9-11页 |
1. “还原论”与“决定论” | 第9-10页 |
2. “复杂性时代” | 第10-11页 |
二、 复杂性的定义、特征及描述 | 第11-20页 |
1. 复杂性的定义 | 第11-13页 |
2. 复杂性的特征 | 第13页 |
3. 复杂系统的描述:隐喻与模型 | 第13-20页 |
(1) 隐喻描述 | 第14-15页 |
(2) 模型描述 | 第15-20页 |
三、 突现问题 | 第20-27页 |
1. 突现论诞生的理论背景 | 第20-25页 |
(1) 混沌 | 第20-22页 |
(2) 分形 | 第22-23页 |
(3) 突变 | 第23-25页 |
2. 自然界中的突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突现的理论模型 | 第27-42页 |
一、 突现的定义 | 第27-28页 |
二、 突现研究的历史 | 第28-31页 |
1. 早期突现论:突现进化论 | 第29-30页 |
2. 新突现论:复杂性理论 | 第30-31页 |
三、 突现的理论模型 | 第31-42页 |
1. 模型、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 第31-34页 |
2. 作为范式的突现模型 | 第34-42页 |
(1) 基本概念与范畴 | 第34-36页 |
(2) 基本原理与规律 | 第36-37页 |
(3) 基本信念与纲领 | 第37-38页 |
(4) 范例 | 第38-40页 |
(5) 价值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突现与哲学本体论 | 第42-67页 |
一、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 | 第42-5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42-43页 |
2、 最早的生成本体论 | 第43-44页 |
3、 宇宙本体论 | 第44-47页 |
(1) 理念世界 | 第45页 |
(2) 目的论 | 第45-46页 |
(3)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第46页 |
(4) 格式塔 | 第46-47页 |
(5) 原子论 | 第47页 |
4、 理性本体论 | 第47-51页 |
(1) 单子论 | 第48-49页 |
(2) 自组织和目的论 | 第49页 |
(3) 自然的自我实现冲动 | 第49-50页 |
(4) 理性的狡计 | 第50-51页 |
5. 分析哲学:存在之“消解” | 第51-55页 |
(1) 整体与部分 | 第51-53页 |
(2) 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3) 慕状词理论 | 第54-55页 |
二、 当代生成本体论 | 第55-67页 |
1. 提出的缘由 | 第56-63页 |
(1) 老子的生成宇宙观 | 第56-58页 |
(2) 玻姆的隐序理论 | 第58-60页 |
(3) 分形生长与潜存在 | 第60-61页 |
(4) 还原论与关系实在论 | 第61-63页 |
2. 生成哲学论纲 | 第63-67页 |
(1) 基本原理 | 第64页 |
(2) 基本概念 | 第64-65页 |
(3) 基本纲领 | 第65页 |
(4) 评价与说明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突现即生成 | 第67-86页 |
一、 宇宙与时空的创生 | 第67-71页 |
1. 宇宙诞生于“无” | 第67-69页 |
2. 物质的创生——对称破缺 | 第69-71页 |
二、 微观世界里的突现 | 第71-74页 |
1. 波或者粒子 | 第71-72页 |
2. “薛定谔猫”的解释问题 | 第72-74页 |
三、 身心理论 | 第74-77页 |
1. 心——脑同一说 | 第74-75页 |
2. 整体论 | 第75-77页 |
四、 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现 | 第77-78页 |
1. 科学史上的两个著名事例 | 第77页 |
2. 异缘联想与“纽安斯” | 第77-78页 |
五、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 第78-83页 |
1. 早期句法理论 | 第79-81页 |
2. 对转换生成语法所作的理论说明 | 第81-83页 |
六、 科学时化的突现模型 | 第83-86页 |
1. 科学发展的突现特征 | 第83-84页 |
2. 科学发展的突现机制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突现与“认识论问题” | 第86-9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6-89页 |
1. 何谓“认识论问题” | 第86-87页 |
2. “缸中之脑” | 第87-88页 |
3. 类型论 | 第88-89页 |
二、 突现的认识论问题 | 第89-94页 |
1. 突现与解释理论 | 第89-91页 |
2. “认识论的幻象”? | 第91-94页 |
结束语 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 | 第94-101页 |
一、 后现代——一种解释理论 | 第94-98页 |
1.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第94-95页 |
2.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关联论” | 第95-97页 |
3. 后现代主义——“一切消失”? | 第97-98页 |
二、 人与自然的新朕盟 | 第98-1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后记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