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本文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5-22页 |
|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5-16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6-17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分类 | 第17-18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 | 第17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 | 第17-18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消极影响 | 第18-19页 |
| ·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 第18-19页 |
| ·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 第19页 |
| ·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 | 第19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 ·救助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 第19-20页 |
| ·救助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要求 | 第20页 |
| ·救助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应有之义 | 第20-21页 |
| ·救助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 | 第21页 |
| ·救助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一项权利 | 第21-22页 |
| 第3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现状的分析 | 第22-36页 |
| ·现有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 | 第22-28页 |
| ·"奖、贷、助、补、减",救助经济弱势学生 | 第22-25页 |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救助心理弱势学生 | 第25-27页 |
|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救助就业弱势学生 | 第27-28页 |
| ·推广高校辅导员制度,全面关心弱势学生 | 第28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 ·弱势学生权益缺少法律保障 | 第29页 |
| ·救助队伍工作效率低下 | 第29-30页 |
| ·救助经费投入不足,救助工难以展开 | 第30-31页 |
| ·经济救助缺失与重复并存,资源利用率低下 | 第31页 |
| ·生理性弱势群体缺乏相应的救助措施 | 第31-32页 |
|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2-36页 |
| ·救助工作指导观念落后 | 第32页 |
| ·立法缺失、现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 ·对于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仍存在争议 | 第33-34页 |
| ·缺乏专业的救助参与人员,现有人员素质不高 | 第34-35页 |
| ·缺乏完善的救助政策、配套机制 | 第35-36页 |
| 第4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对策 | 第36-45页 |
| ·坚持政府主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 第36-40页 |
| ·统一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界定,明确救助对象 | 第36-37页 |
|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转变原有救助理念 | 第37-38页 |
|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学生弱势群体权益 | 第38-39页 |
|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拓展社会捐资渠道 | 第39-40页 |
|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 第40页 |
| ·强化学校责任,完善校园救助体系 | 第40-45页 |
| ·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进步的校园氛围 | 第40-41页 |
| ·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完善财政监督制度 | 第41-42页 |
| ·加强高校救助队伍建设,提高救助效率 | 第42-43页 |
| ·强化我国高校与专业救助机构的互动 | 第43-44页 |
| ·完善对生理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 | 第44-4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