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界定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与主要理论 | 第14-24页 |
|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评析 | 第14-19页 |
|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 第14-15页 |
|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 | 第15-18页 |
|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 | 第18-19页 |
| ·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双重特点 | 第19页 |
| ·支撑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主要理论 | 第19-22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体育课中应用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 第22页 |
| ·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体育心理教学方法的实践设计和实施策略 | 第22-24页 |
| 第3章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建构 | 第24-37页 |
|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选择 | 第24-29页 |
| ·选择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24-26页 |
| ·选择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 第29-30页 |
| ·多向信息交流的学习过程 | 第29页 |
| ·主动应激与调节的学习过程 | 第29页 |
| ·开发和提高的学习过程 | 第29-30页 |
| ·鲜明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 | 第30页 |
| ·应用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 第30-33页 |
| ·确立教学原则的观点和方法 | 第30-31页 |
| ·把握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教学原则 | 第31-33页 |
| ·处理好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几对关系 | 第33-34页 |
| ·“组合”与“单一” | 第33-34页 |
| ·“组合”与“练习” | 第34页 |
| ·“组合”与“条件” | 第34页 |
|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实际内容 | 第34-37页 |
| 第4章 组合心理教学方法的实验报告 | 第37-43页 |
| ·实验准备 | 第37-38页 |
| ·研究设计 | 第38-42页 |
|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 ·数据与分析 | 第39-42页 |
| ·实验结论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建议 | 第43-44页 |
| 创新之处 | 第44页 |
| 局限性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 附录B 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UPI) | 第49-53页 |
| 附录C 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