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的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撤资 | 第8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 | 第8-9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 ·撤资的概念 | 第9-10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概念 | 第10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类型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与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文章结构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2.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状 | 第20-33页 |
| ·中国吸引FDI现状 | 第20-22页 |
| ·中国吸引FDI历程 | 第20-21页 |
| ·中国吸引FDI增长趋缓 | 第21-22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状 | 第22-29页 |
| ·撤资的数据表现 | 第23-26页 |
| ·撤资的行业特征 | 第26-27页 |
| ·撤资的国别特征 | 第27-29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新现象 | 第29-30页 |
|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对中国的影响 | 第30-33页 |
| ·降低经济增长率 | 第30页 |
| ·减少进出口贸易额 | 第30-31页 |
| ·减缓技术溢出速度 | 第31页 |
| ·使配套企业失去业务 | 第31页 |
| ·增加我国失业率 | 第31-32页 |
| ·恶化国际收支条件 | 第32-33页 |
| 3.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原因 | 第33-48页 |
| ·撤资的理论解释 | 第33-34页 |
| ·Porter的撤资障碍说 | 第33页 |
| ·Hamilton和 Chow的撤资决定因素说 | 第33-34页 |
| ·中方原因 | 第34-43页 |
| ·政策原因 | 第34-38页 |
| ·成本原因 | 第38-40页 |
| ·市场原因 | 第40-41页 |
| ·小结:对中方原因的模型解释 | 第41-43页 |
| ·跨国公司自身原因 | 第43-45页 |
| ·缺乏本土化运作 | 第43-44页 |
| ·缺乏技术优势 | 第44页 |
| ·缺乏长远目标 | 第44-45页 |
| ·母公司经营出现问题 | 第45页 |
| ·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 | 第45页 |
| ·撤资的其他原因 | 第45-48页 |
| ·母国经济变化 | 第45-46页 |
| ·世界经济变化 | 第46页 |
| ·来自FDI竞争国的竞争 | 第46-48页 |
| 4. 理性看待跨国公司在华撤资 | 第48-53页 |
| ·理性看待 | 第48-49页 |
| ·模型支持 | 第49-53页 |
| ·建立博弈模型 | 第49-50页 |
| ·确定博弈均衡 | 第50-51页 |
| ·分析博弈结论 | 第51-53页 |
| 5.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策略 | 第53-58页 |
| ·事前预防 | 第53-56页 |
| ·优化投资环境 | 第53-54页 |
| ·引导外资投向 | 第54-55页 |
| ·引入链式投资 | 第55页 |
| ·加强区域合作 | 第55-56页 |
| ·事中控制 | 第56-57页 |
| ·提供撤资替代方案 | 第56页 |
| ·加高外资退出壁垒 | 第56-57页 |
| ·强制不良外资撤出 | 第57页 |
| ·事后补救 | 第57-58页 |
| ·加快国内资金补充 | 第57页 |
| ·制定产业援助政策 | 第57页 |
|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