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的新秩序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的相关范畴及对象 | 第8-10页 |
| ·空间 | 第8页 |
| ·秩序 | 第8-9页 |
| ·居住空间秩序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10-11页 |
| ·理论框架的建立 | 第11-16页 |
|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11-15页 |
| ·城市居住空间行为心理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城市居住空间秩序的文化历史演变 | 第16-33页 |
| ·中国城市居住形态 | 第16-19页 |
| ·居住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第16-19页 |
| ·决定居住形态的因素 | 第19-22页 |
| ·社会生产力水平 | 第19-20页 |
| ·地理气候条件 | 第20-21页 |
| ·家庭结构变化 | 第21页 |
| ·科学技术进步 | 第21页 |
| ·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 第21-22页 |
| ·近现代的居住形态 | 第22-30页 |
| ·里弄住宅 | 第22-25页 |
| ·单位制住房 | 第25-26页 |
| ·商品住房 | 第26-27页 |
| ·关怀性老龄化住房 | 第27-29页 |
| ·公寓住房 | 第29-30页 |
| ·城市居住空间秩序的历史演变 | 第30-33页 |
| ·内部居住空间的礼制,体制阶段 | 第30页 |
| ·外部居住空间的邻里单位阶段 | 第30-31页 |
| ·小区模式居住空间的整体阶段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性的生成与发展 | 第33-44页 |
|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的生成 | 第33-36页 |
| ·居住空间新秩序的生成背景 | 第33-34页 |
| ·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经济环境 | 第34-35页 |
| ·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技术环境 | 第35页 |
| ·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人文环境 | 第35-36页 |
|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的表现形式 | 第36-44页 |
| ·边界模糊 | 第37页 |
| ·居住空间组团的构成 | 第37-39页 |
| ·以行政规划划分住区 | 第39-40页 |
| ·以商业划分住区 | 第40页 |
| ·以学校为半径划分住区 | 第40页 |
| ·以居住环境划分住区 | 第40-41页 |
| ·以安置手段划分住区 | 第41页 |
| ·以租住划分住区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性解析 | 第44-52页 |
|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 ·城市化政策调控因素 | 第44页 |
| ·经济水平发展因素 | 第44-45页 |
| ·城市迁居因素 | 第45页 |
| ·家庭结构变化因素 | 第45页 |
| ·人文情感因素 | 第45-46页 |
|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利弊 | 第46-49页 |
|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弊端 | 第46-47页 |
|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生成的有利因素 | 第47-49页 |
| ·城市居住空间新秩序的设计原则 | 第49-52页 |
| ·居住空间整体性的差异化原则 | 第49页 |
| ·居住空间以人为本多样性原则 | 第49-50页 |
| ·居住空间可识别地域性原则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2-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