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猪F-box基因家族部分基因的分子特征、SNP检测与性状关联分析 | 第1-75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猪抗病育种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抗病力、免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泛素-蛋白酶体概况 | 第16-18页 |
·泛素-蛋白酶体的组成 | 第16-17页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功能 | 第17-18页 |
·E3泛素连接酶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F-box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E3泛素连接酶在猪抗病育种研究的前景 | 第23-24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材料 | 第25-29页 |
·DNA和RNA样品 | 第25页 |
·载体 | 第25-26页 |
·菌株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28页 |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数据库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总RNA提取、检测及DNase-Ⅰ处理 | 第29-31页 |
·基因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的分离 | 第31-33页 |
·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33页 |
·基因蛋白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绘制 | 第33-34页 |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34页 |
·基因的多态检测(SNP) | 第34页 |
·基因多态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4-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65页 |
·组织总RNA的甲醛变性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37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Contig的获得 | 第37-38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蛋白质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绘制 | 第38-44页 |
·猪FBXO5和FBXO7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推导 | 第38-42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绘制 | 第42-44页 |
·猪FBXO5和FBXO7基因的基因组结构 | 第44-45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45-52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45-49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时间表达谱分析 | 第49-50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组织与细胞表达差异 | 第50-52页 |
·猪FBXO40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52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SNP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 第52-65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SNP鉴定 | 第52-56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猪群中的检测 | 第56-59页 |
·基因多态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9-65页 |
5 讨论 | 第65-71页 |
·猪基因电子克隆策略 | 第65页 |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 | 第65-66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表达规律 | 第66页 |
·关于组织表达谱 | 第66页 |
·猪FBXO40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66-67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SNP检测 | 第67-68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及关联分析 | 第68-71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 第68页 |
·猪FBXO5、FBXO7和FBXO40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性状关联分析 | 第68-71页 |
6 小结 | 第71-75页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72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由本研究所引出的问题 | 第72-75页 |
第二部分 FBXO40基因的功能初探 | 第75-104页 |
中文摘要 | 第75-76页 |
ABSTRACT | 第76-7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7-81页 |
·肌萎缩研究概况 | 第77-78页 |
·去神经肌萎缩研究进展 | 第78-80页 |
·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78-79页 |
·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蛋白质的改变 | 第79页 |
·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酶的变化 | 第79页 |
·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运动终板的变化 | 第79-80页 |
·去神经肌萎缩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80页 |
·FBXO40基因研究进展 | 第80-81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8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82-9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2-84页 |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载体 | 第82-83页 |
·细胞系和菌株 | 第83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83-84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84页 |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数据库 | 第84页 |
·方法 | 第84-90页 |
·mFBXO40基因物理定位、结构与结构域信息 | 第84-85页 |
·mFBXO40基因表达信息 | 第85页 |
·mFBXO40基因蛋白质活性位点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85页 |
·mFBXO40基因进化分析 | 第85页 |
·细胞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85页 |
·mFBXO40基因荧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5-86页 |
·mFBXO40基因超表达载体和功能域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脂质体转染细胞 | 第87-9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0页 |
·mFBXO40基因物理定位、结构与结构域信息整理结果 | 第90页 |
·mFBXO40基因表达信息整理结果 | 第90-92页 |
·mFBXO40蛋白质活性位点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92-95页 |
·mFBXO40蛋白质活性位点预测 | 第92-93页 |
·mFBXO40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93-95页 |
·mFBXO40基因进化分析 | 第95-96页 |
·mFBXO40基因重组质粒载体双酶切结果 | 第96-98页 |
·mFBXO40基因荧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双酶切结果 | 第96页 |
·mFBXO40基因超表达载体和功能域缺失载体双酶切结果 | 第96-98页 |
·mFBXO40基因荧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亚细胞定位结果 | 第98页 |
·mFBXO40基因超表达载体和功能域缺失载体转染结果 | 第98-100页 |
·染后RT-PCR检测目的基因 | 第98-100页 |
5 讨论 | 第100-102页 |
·关于载体构建 | 第100页 |
·亚细胞定位结果分析 | 第100页 |
·超表达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6 小结 | 第102-104页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02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02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由本研究所引出的问题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附表1 本研究中第一部分用到的引物 | 第113-115页 |
附表2 本研究中第二部分所用到的引物 | 第115-116页 |
附表3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16-118页 |
附表4 主要性状的中英文对照和缩写 | 第118-120页 |
附图1 FBXO5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的比对结果 | 第120-122页 |
附图2 FBXO7基因在不同物种问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 第122-125页 |
附图3 FBXO40基因F-box结构域在不同物种间序列比对结果 | 第125-1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