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20页 |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13-16页 |
1、选题的由来 | 第13-14页 |
2、成本璞其人其学 | 第14页 |
3、研究的价值 | 第14-16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6-17页 |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与薄弱点 | 第17-18页 |
1、重点 | 第17页 |
2、难点 | 第17-18页 |
3、创新点 | 第18页 |
4、薄弱点 | 第18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经学 | 第18-19页 |
2、实学 | 第19页 |
3、西学 | 第19-20页 |
一、成本璞学术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0-39页 |
(一)、湖湘文化在近代的演化 | 第20-24页 |
1、湖湘文化的内涵 | 第20-21页 |
2、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 | 第21-22页 |
3、近代湖湘文化对成本璞的熏陶和影响 | 第22-24页 |
(二)、家庭、师友及社会阅历 | 第24-39页 |
1、先世源流 家庭概况 | 第24-27页 |
2、师友交游 学术承受 | 第27-33页 |
3、科举仕途 馆幕生涯 | 第33-39页 |
二、"秉前哲之伟谟"——成氏之经学思想研究 | 第39-65页 |
(一)、成氏之《诗经》学研究 | 第39-48页 |
1、成氏对《诗经》基本问题的态度 | 第39-41页 |
2、立足毛序,阐发新旨 | 第41-48页 |
(二)、成氏之《尚书》学研究 | 第48-52页 |
1、对伪《古文尚书》考辨工作的认识 | 第48-49页 |
2、对《尚书》史学价值的把握 | 第49-50页 |
3、对《尚书》德治思想的表彰 | 第50-51页 |
4、对《尚书》法学思想的探讨 | 第51-52页 |
(三)、成氏之三《礼》学研究 | 第52-58页 |
1、成氏对三《礼》的考辨 | 第52-54页 |
2、"以礼经世" | 第54-57页 |
3、礼学与西学的相互交融 | 第57-58页 |
(四)、成氏之《论语》学研究 | 第58-65页 |
1、"融汉宋之旨,参中外之制" | 第59-63页 |
2、以公羊学阐释《论语》,明孔子改制之大义 | 第63-65页 |
三、"研经济之绝学"——成氏之实学思想研究 | 第65-114页 |
(一)、成氏"黜虚崇实,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 | 第65-68页 |
(二)、成氏的实政之学 | 第68-112页 |
1、实行宪政,普设议会 | 第69-73页 |
2、整顿吏治,广拓仕途 | 第73-78页 |
3、改革刑律,改良裁判 | 第78-81页 |
4、力振工商,改良农业 | 第81-88页 |
5、振兴路矿,挽回利权 | 第88-92页 |
6、整顿财政,罢撤厘金 | 第92-98页 |
7、整齐币制,自保利权 | 第98-101页 |
8、兴学育才,博开民智 | 第101-108页 |
9、寓兵於农,筹划海军 | 第108-112页 |
(三)、成氏实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12-114页 |
四、"讲泰西新学,启维新之新政"——成氏之西学思想研究 | 第114-136页 |
(一)、成氏之西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14-116页 |
(二)、成氏对西学的总体认识 | 第116-123页 |
1、充分认识到西学的长处,主张向西方学习 | 第117-118页 |
2、在中西学关系上持鲜明的"西学中源"论 | 第118-122页 |
3、学习西学方法论 | 第122-123页 |
(三)、成氏西学思想的内容 | 第123-133页 |
1、法政之学 | 第123-127页 |
2、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 | 第127-128页 |
3、近代西方学校教育、文化和科技 | 第128-133页 |
(四)成氏西学思想的评价 | 第133-136页 |
五、成本璞学术思想评析【结语】 | 第136-142页 |
(一)、学术思想的核心方向:中西会通,经世致用 | 第136-138页 |
1、会通中西,志在中学 | 第136-137页 |
2、突出的务实精神 | 第137-138页 |
(二)、过度尊古崇儒,思想深度不足 | 第138-139页 |
(三)、主张零散,深度不够 | 第139-142页 |
结语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