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7-16页 |
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2. 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3. 理论依据与研究创新 | 第10-13页 |
4. 研究对象及研究地点 | 第13-15页 |
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6.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一、S县包村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6-27页 |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干部下派历史 | 第18-19页 |
2.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的干部下派历史 | 第19-23页 |
3. 文革结束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干部下派历史 | 第23页 |
4. 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干部下派历史 | 第23-27页 |
二、S县现行的包村制度及其运作状况 | 第27-37页 |
1. 包村缘起 | 第27-28页 |
2. 制度实施视角下的包村运作 | 第28-32页 |
3. 透过典型案例考察包村运作 | 第32-37页 |
(1) 案例简介 | 第32-33页 |
(2) 包村始末 | 第33-36页 |
(3) 案例分析 | 第36-37页 |
三、S县5镇19村的调研结果及发现 | 第37-51页 |
1. 包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市县委的制度目标还有差距 | 第38-39页 |
2. 农村干部群众对包村制度十分拥护,但存在制度宣传不足的现象 | 第39-41页 |
3. 多数包驻村干部群众对待包村预期理性,部分群众感觉期望落空 | 第41-44页 |
4. 市县乡三级包村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包村部门及干部存在应付现象 | 第44-46页 |
5. 包村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普遍,乡镇一级包村管理部门缺位严重 | 第46-48页 |
6. 由包孬村转为好孬兼顾的包村制度变迁,基层干群存在高度的制度认同 | 第48-49页 |
7. 包村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亟需完善,包村制度应既重激励又重惩罚 | 第49-50页 |
8. 包村干部下乡的心态不一,有些包村干部对包村帮扶缺乏思路 | 第50-51页 |
四、对包村问题的新制度主义视角解读及研究建议 | 第51-62页 |
1. 对包村制度历史变迁的总结及制度分析 | 第51-56页 |
(1) 现行的包村制度同历史上包村制度的比较 | 第51-53页 |
(2) 对包村制度变迁的历史性反思 | 第53-56页 |
2. 对现行包村制度的研究建议及制度求解 | 第56-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