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婺州片语音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金华市简介 | 第7-15页 |
| ·金华的地理位置 | 第7页 |
| ·金华的历史沿革 | 第7-8页 |
| ·金华的地域文化与人文背景 | 第8-9页 |
| ·金华的方言 | 第9-15页 |
| ·金华方言总体介绍 | 第9-13页 |
| ·金华方言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材料来源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吴语婺州片声母的特点 | 第15-41页 |
| ·帮组 | 第15-17页 |
| ·非组 | 第17-19页 |
| ·端组 | 第19-21页 |
| ·泥组 | 第21-22页 |
| ·精组 | 第22-25页 |
| ·知组 | 第25-27页 |
| ·庄组 | 第27-29页 |
| ·章组 | 第29-32页 |
| ·日母 | 第32-33页 |
| ·见组 | 第33-36页 |
| ·晓组 | 第36-38页 |
| ·影组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吴语婺州片韵母的特点 | 第41-73页 |
| ·中古果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1-42页 |
| ·中古假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2-43页 |
| ·中古遇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3-44页 |
| ·中古蟹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4-46页 |
| ·中古止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6-48页 |
| ·中古效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48-50页 |
| ·中古流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50-51页 |
| ·中古咸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51-54页 |
| ·中古深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54-55页 |
| ·中古山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55-60页 |
| ·中古臻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60-62页 |
| ·中古宕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62-64页 |
| ·中古江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64-65页 |
| ·中古曾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65-67页 |
| ·中古梗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67-70页 |
| ·中古通摄韵母与吴语婺州片韵母的比较 | 第70-73页 |
| 第四章 专题研究 | 第73-84页 |
| ·从内爆破音演变来的鼻音与流音 | 第73-75页 |
| ·文白异读 | 第75-78页 |
| ·入声调的变化 | 第78-84页 |
| 第五章 各地音系 | 第84-97页 |
| ·东阳吴宁话音系 | 第84-86页 |
| ·东阳南马话音系 | 第86-87页 |
| ·金华话音系 | 第87-89页 |
| ·兰溪话音系 | 第89-90页 |
| ·磐安话音系 | 第90-91页 |
| ·浦江话音系 | 第91-92页 |
| ·武义话音系 | 第92-94页 |
| ·义乌话音系 | 第94-95页 |
| ·永康话音系 | 第95-96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 答辩委员会签名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