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0页 |
·种植大麦的意义 | 第10-11页 |
·目前国内外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目前大麦育种的主要方向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国内大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0-23页 |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20页 |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大麦品种生育期及产量形状鉴定筛选 | 第23-26页 |
·引进品种的生育时期鉴定 | 第23-24页 |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鉴定 | 第24-25页 |
·引进啤酒大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程度分析 | 第25-26页 |
·大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26页 |
·大麦灌浆期地上部分干物质变化研究 | 第26-29页 |
·不同大麦品种灌浆期茎杆和叶干物质变化 | 第27-28页 |
·灌浆期间大麦地上部分干物质转运对比 | 第28-29页 |
·大麦灌浆期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研究 | 第29-32页 |
·大麦光合特性和光合色素品种间差异的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不同灌浆阶段大麦光合特性及光合色素性状的差异 | 第30-32页 |
·大麦抗旱生理生化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2-36页 |
·不同灌浆阶段大麦抗旱指标性状的差异 | 第32-33页 |
·抗旱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农艺性状和产量方面 | 第36页 |
·灌浆期间地上干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36页 |
·大麦灌浆期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方面 | 第36-37页 |
·抗旱生理指标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