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问题 | 第11-14页 |
·杂交小麦研究的历史 | 第11-12页 |
·杂交小麦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杂种小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多子房小麦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多子房小麦的花、胚及胚乳的发生与发育 | 第15-16页 |
·多子房小麦的生化研究 | 第16-17页 |
·多子房小麦的基因定位及遗传分析 | 第17页 |
·SSR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3页 |
·分子标记 | 第17-20页 |
·SSR 标记的原理 | 第20页 |
·SSR 标记技术特点 | 第20-21页 |
·SSR 标记技术的操作步骤 | 第21页 |
·SSR 标记技术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本研究的整体方案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率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25-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小麦多子房外显率在同质同核小麦间表达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26页 |
·小麦多子房外显率在同核异质小麦间表达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小麦多子房外显率在同质异核小麦间表达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2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显性基因的SSR 分子标记 | 第29-40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DNA 库的建立 | 第29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 第29-30页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5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0-32页 |
·DNA 样品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32-33页 |
·SSR 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3页 |
·扩增结果的检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5页 |
·多子房小麦基因组DNA 混合池的构建 | 第35-36页 |
·小麦多子房基因的F2 代群体遗传性鉴定 | 第36页 |
·与小麦多子房基因连锁的SSR 分子标记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小麦显性多子房基因的SSR 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选择育种 | 第37-38页 |
·关于混合群体分离法 | 第38-39页 |
·SSR 标记的优越性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0-42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40页 |
·创新点 | 第40-41页 |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