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一、概述 | 第17-2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1. 荣辱观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报效祖国的人生志向 | 第20页 |
2. 弘扬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 第20-21页 |
3. 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锻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 第21页 |
4. 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自身良好的生活作风 | 第21-22页 |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1. 马克思主义荣辱思想的指导 | 第22-23页 |
2. 中国共产党人荣辱观的探索 | 第23-25页 |
3. 中国古代优秀荣辱思想的传承 | 第25-26页 |
4. 西方国家正确荣辱思想的借鉴 | 第26页 |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 | 第26-29页 |
1. 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 | 第27页 |
2. 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 第27页 |
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 第27-29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29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 第29-30页 |
2. 过于重视理论教育研究,忽视社会实践的落实 | 第30页 |
3. 教育内容欠缺,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陈旧 | 第30-31页 |
4. 教育机制薄弱,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第31页 |
5. 家庭荣辱教育的缺乏,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第31-32页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2-40页 |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2-34页 |
2. 高校环境的影响 | 第34-36页 |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6-38页 |
4.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38-40页 |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 | 第40-49页 |
(一)积极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 | 第40-42页 |
1.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 第41页 |
2. 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拓宽教育渠道 | 第41-42页 |
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机制的实效性 | 第42页 |
(二)努力加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42-46页 |
1. 巩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43-44页 |
2. 改善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校园环境 | 第44-45页 |
3. 建立健全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 | 第46-47页 |
1.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增强自律意识 | 第46页 |
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统一 | 第46-47页 |
3. 明确分辨荣辱的界限,提升道德追求 | 第47页 |
(四)重视家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47-49页 |
1. 做好道德表率作用,言传身教 | 第47-48页 |
2. 加强培育良好家风,重视德育 | 第48页 |
3. 注意教育方法运用,结合实际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