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华北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2页
   ·研究背景第14页
   ·农牧交错带界定第14-15页
   ·国内外苜蓿研究现状第15-18页
     ·苜蓿产量构成要素研究现状第15-16页
     ·苜蓿根系形态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6页
     ·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现状第16-17页
     ·苜蓿草地土壤特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农牧交错带种植苜蓿效益分析研究现状第18页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草地健康的含义第18-19页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和方法第19-20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2-34页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管理第22-24页
     ·区域特点第22页
     ·地形与地貌第22页
     ·土地资源第22页
     ·气候资源第22-24页
     ·植被第24页
   ·试验材料与田间管理第24页
     ·试验材料第24页
     ·田间管理第24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32页
     ·植株产量构成要素测定第25页
     ·紫花苜蓿根系形态观测第25页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25-27页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特性指标测定第27-32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33页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三章 紫花苜蓿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第34-41页
   ·构建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原则第34-35页
   ·指标确定第35页
     ·资料收集第35页
     ·问卷调查第35页
     ·专家组会议第35页
     ·野外试验第35页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第35-41页
     ·指标与指标体系第35页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第35-36页
     ·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第36-41页
第四章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第41-59页
   ·株高第41-42页
   ·单株分枝数第42-43页
   ·叶片重第43-44页
   ·叶面积第44-46页
   ·冠幅第46-47页
   ·冠层第47-53页
     ·叶面积指数第47-48页
     ·叶倾角第48-49页
     ·散射光穿透系数第49-53页
   ·越冬率第53页
   ·生长速度第53-54页
   ·茎叶比第54-55页
   ·鲜干比第55页
   ·产草量第55-56页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相关分析第56-57页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主成分分析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根系形态特性第59-72页
   ·根颈收缩第59页
   ·根颈直径第59-60页
   ·根颈芽第60页
   ·根系总长度第60-61页
   ·根系总表面积第61页
   ·根系总体积第61-62页
   ·根系直径第62页
   ·根瘤第62-63页
   ·根系生物量第63-64页
   ·主根腐烂面积百分比第64-66页
   ·紫花苜蓿病虫害调查第66-67页
     ·紫花苜蓿病害调查第66-67页
     ·紫花苜蓿虫害调查第67页
   ·根系形态指标间相关分析第67-68页
   ·根系形态指标间主成分分析第68-69页
   ·讨论第69-70页
     ·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第69-70页
     ·根系健康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第70页
   ·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植物营养及生理生化特性第72-94页
   ·植物营养状况第72-74页
     ·氮元素(N)第72页
     ·磷元素(P)第72-73页
     ·钾元素(K)第73页
     ·钙元素(Ca)第73-74页
     ·镁元素(Mg)第74页
   ·光合特性第74-84页
     ·光合速率(Pn)第75-77页
     ·蒸腾速率(Tr)第77-78页
     ·水分利用率(WUE)第78-81页
     ·叶绿素第81-82页
     ·叶绿素a/b第82-83页
     ·植物的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83-84页
   ·生理适应性第84-88页
     ·游离脯氨酸第84-85页
     ·丙二醛(MDA)第85-86页
     ·过氧化氢酶(CAT)第86-87页
     ·电导率第87-88页
   ·植物营养及其生理生化指标间相关分析第88-89页
   ·植物营养及其生理生化指标间主成分分析第89-91页
   ·讨论第91-92页
     ·光合因子日变化规律第91页
     ·生理适应性因子月动态变化规律第91-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土壤特性第94-126页
   ·土壤含水量第94-96页
   ·土壤 PH 值第96页
   ·土壤紧实度第96-97页
   ·土壤呼吸第97-102页
     ·土壤原位呼吸日进程第97-100页
     ·土壤原位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00-102页
   ·土壤养分第102-109页
     ·氮元素(N)第102-103页
     ·磷元素(P)第103页
     ·钾元素(K)第103-104页
     ·有机质第104-109页
     ·4 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与原始裸地比较分析第109页
   ·土壤微生物第109-119页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第109-115页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健康指数第115-118页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18页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18-119页
   ·土壤特性指标相关分析第119-122页
   ·土壤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第122页
   ·讨论第122-125页
     ·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第122-123页
     ·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规律第123页
     ·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第123-124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与微生物商的指示性第124-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第八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苜蓿人工草地健康综合评价第126-140页
   ·模糊数学的特点第126页
   ·模糊综合评价第126-132页
     ·隶属度的确定第127-128页
     ·一级综合评价第128-129页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第129-132页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健康模糊综合评价第132-136页
     ·产量构成要素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第132-133页
     ·根系形态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第133-134页
     ·植物营养及光合生理生化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第134-135页
     ·土壤特征因子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第135-136页
     ·综合评价系数第136页
   ·基于林西县生态承载力的生产性能影响分析第136-137页
   ·讨论第137-139页
     ·健康评价指标的选择第137-138页
     ·健康评价方法的选择第138-139页
   ·小结第139-140页
第九章 结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作者简历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花苜蓿抗褐斑病基因的ISSR、SRAP以及AFLP分子标记研究
下一篇:饲用小麦营养价值评定及其聚类分析和变异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