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响应/适应与认知/感知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范畴的界定和总体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2007 宁洱6.4 级地震灾害概况与震后初期的试验调查 | 第18-27页 |
·宁洱县自然环境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宁洱6.4 级地震灾害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试验调查的实施 | 第20-21页 |
·对试验调查的初步分析 | 第21-26页 |
·试验调查对下一步调查工作的指导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正式调查的实施和数据处理 | 第27-43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7-30页 |
·问卷的整体结构 | 第27-28页 |
·题型和选项的设计 | 第28-30页 |
·调查点的选择 | 第30-31页 |
·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31-32页 |
·实地调查 | 第32-34页 |
·数据处理与样本构成 | 第34-36页 |
·变量构造与数据分析 | 第36-40页 |
·变量定义 | 第36-37页 |
·变量赋值 | 第37-38页 |
·变量的理想得分与得分率的定义 | 第38-39页 |
·变量权重与权重距的定义 | 第39-40页 |
·数理分析方法 | 第40页 |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0-43页 |
·信度分析 | 第41-42页 |
·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 | 第43-70页 |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43-47页 |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整体水平 | 第43-45页 |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整体结构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群体差异 | 第47-56页 |
·年龄差异 | 第47-50页 |
·受教育程度差异 | 第50-52页 |
·职业差异 | 第52-54页 |
·性别和民族差异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页 |
·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地区差异 | 第56-64页 |
·不同烈度区间的差异 | 第56-60页 |
·VIII 度区内城镇和农村的差异 | 第60-64页 |
·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变量间的关系 | 第64-67页 |
·对地震灾害认知变量与地震灾害响应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64-65页 |
·对地震灾害认知变量和地震经历的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提高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能力的适应性对策分析 | 第67-70页 |
·宁洱民众认知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愿望 | 第67-68页 |
·提高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能力的适应性对策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