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及古地震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16页 |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章节设计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震地质环境 | 第16-26页 |
·发育与演化历史 | 第18-20页 |
·第四纪地质环境 | 第20-22页 |
·主要断裂介绍 | 第22-26页 |
·前山断裂 | 第22-23页 |
·中央断裂 | 第23-24页 |
·后山断裂 | 第24-25页 |
·山前隐伏断裂 | 第25-26页 |
3 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 | 第26-47页 |
·龙门山断裂带地表破裂基本特征 | 第26-29页 |
·北川-邓家地区的地表破裂调查结果 | 第29-43页 |
·地表破裂垂直及水平运动分量调查与分析 | 第29-33页 |
·地表破裂构造样式调查与分析 | 第33-38页 |
·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 | 第38-43页 |
·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的地表破裂特征 | 第43-44页 |
·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以北的地表破裂特征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4 北川-邓家地区的古地震研究 | 第47-73页 |
·古地震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 第47-53页 |
·古地震学的基本框架和技术思路 | 第47-48页 |
·古地震研究的探槽技术 | 第48-50页 |
·探槽的布设 | 第48-49页 |
·探槽观察记录时基本要素 | 第49-50页 |
·探槽记录的步骤和方法 | 第50页 |
·古地震的识别标志 | 第50-53页 |
·挤压环境识别古地震事件的地质标志 | 第51页 |
·张性环境识别古地震事件的地质标志 | 第51-52页 |
·走滑环境识别古地震事件的地质标志 | 第52-53页 |
·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间接标志 | 第53页 |
·北川-邓家地区古地震研究 | 第53-63页 |
·北川-邓家地区地表破裂的基本特征 | 第53-54页 |
·开挖探槽记录与分析 | 第54-62页 |
·沙坝村1 组探槽记录与分析 | 第54-57页 |
·海光村5 组探槽记录与分析 | 第57-59页 |
·海光村6 组探槽记录与分析 | 第59-62页 |
·北川-邓家地区古地震分析结论 | 第62-63页 |
·龙门山断裂带其它已揭露地区的古地震情况 | 第63-72页 |
·映秀-北川断裂小鱼洞附近 | 第64-66页 |
·映秀-北川断裂擂鼓镇石岩村 | 第66-68页 |
·罐县-江油断裂白鹿镇中心学校南 | 第68-70页 |
·灌县-江油断裂汉旺北全新村 | 第70-71页 |
·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以北地区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语 | 第73-75页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73-74页 |
·主要进展 | 第74页 |
·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74-7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7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