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外制造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创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GEM 模型与产业集群竞争力 | 第28-48页 |
·GEM 模型 | 第28-34页 |
·GEM 模型概述 | 第28-30页 |
·GEM 模型的优势 | 第30-32页 |
·GEM 模型的不足 | 第32-33页 |
·GEM 模型的改进 | 第33-34页 |
·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 第34-41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 | 第34-36页 |
·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 | 第36-37页 |
·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 第37-39页 |
·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性质 | 第39-41页 |
·GEM 模型与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8页 |
·企业因素与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 第41-43页 |
·基础因素与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 第43-46页 |
·市场因素与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基于GEM 模型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61页 |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 | 第48-50页 |
·构建思路 | 第48-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9-50页 |
·基于GEM 模型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50-53页 |
·构造指标因素集的技术方法 | 第50-51页 |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第51-53页 |
·评价方法 | 第53-61页 |
·确定指标权数集的技术方法 | 第53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8页 |
·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模型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基于GEM 模型的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和比较分析 | 第61-73页 |
·数据来源 | 第61页 |
·问卷说明 | 第61-65页 |
·研究对象描述 | 第62-63页 |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63-64页 |
·样本省份选取 | 第64-65页 |
·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 | 第65-73页 |
·江苏省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65页 |
·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第65-68页 |
·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68-73页 |
第五章 提升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73-82页 |
·提升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 第73-75页 |
·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源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 第73页 |
·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不足 | 第73-74页 |
·制造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面临优化升级困境 | 第74页 |
·制造业集群缺乏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 | 第74-75页 |
·政府对集群成长机制认识不够,政策优势弱化 | 第75页 |
·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75-82页 |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 第76-77页 |
·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区位品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第77-78页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多层次协调治理体系 | 第78-79页 |
·大力促进产业中介组织发育,完善集群支持体系 | 第79-81页 |
·塑造信任、合作的集群文化和竞争环境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 | 第90-97页 |
附录1:基于GEM 模型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专家咨询问卷 | 第90-94页 |
附录2:关于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94-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