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8-50页 |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与环境变异 | 第18-24页 |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对啤酒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19-23页 |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β-淀粉酶的遗传与环境变异及其与麦芽品质的关系 | 第24-29页 |
·β-淀粉酶的酶学特性 | 第24-26页 |
·β-淀粉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26-27页 |
·β-淀粉酶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极限糊精酶的遗传与环境变异 | 第29-32页 |
·极限糊精酶的酶学特性 | 第29-30页 |
·极限糊精酶活性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30页 |
·极限糊精酶及其抑制因子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β-葡聚糖的遗传与环境变异及其与麦芽品质的关系 | 第32-36页 |
·β-葡聚糖的生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 第32-33页 |
·β-葡聚糖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33-35页 |
·β-葡聚糖含量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35-3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0页 |
2 栽培大麦蛋白质组分和β-淀粉酶的基因型变异及灌浆后期的温度效应 | 第50-64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参试品种和田间试验 | 第51页 |
·穗培养试验 | 第51-52页 |
·成熟期胚乳切片的扫描电镜试验 | 第52页 |
·蛋白质提取与分离 | 第52页 |
·蛋白质总量、蛋白组分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52-53页 |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组分含量间的基因型变异 | 第53-54页 |
·β-淀粉酶活性与蛋白质总量、蛋白组分含量间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灌浆后期温度对β-淀粉酶活性、蛋白质总量及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56页 |
·胚乳淀粉粒结构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3 西藏野生大麦β-淀粉酶活性、极限糊精酶活性、β-葡聚糖及蛋白组分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64-75页 |
·前言 | 第64-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参试品种和田间试验 | 第65页 |
·蛋白质组分提取与分离 | 第65页 |
·蛋白组分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65页 |
·β-葡聚糖含量和极限糊精酶活性测定 | 第65-66页 |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西藏野生大麦β-淀粉酶活性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66-67页 |
·西藏野生大麦极限糊精酶活性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67页 |
·西藏野生大麦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67-68页 |
·西藏野生大麦蛋白质组分含量与β-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西藏野生大麦β-葡聚糖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4 氮肥运筹对栽培大麦粒重、蛋白质组分和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84页 |
·前言 | 第75-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参试品种、田间试验及取样 | 第76页 |
·蛋白质提取与分离 | 第76页 |
·蛋白组分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76-77页 |
·统计分析 | 第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氮肥运筹对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77页 |
·氮肥运筹对灌浆期籽粒β-淀粉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77-78页 |
·氮肥运筹对灌浆期籽粒蛋白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78-80页 |
·籽粒千粒重、β-淀粉酶活性及蛋白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5 孕穗期氮肥对大麦若干品质性状和激素动态的影响 | 第84-94页 |
·前言 | 第84-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85页 |
·产量组成因子测定 | 第85页 |
·蛋白质组分提取与分离 | 第85页 |
·蛋白总量、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 第85-86页 |
·籽粒内源激素含量 | 第86-87页 |
·统计分析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1页 |
·产量组成因子 | 第87-88页 |
·成熟籽粒蛋白总量及蛋白组分含量 | 第88-89页 |
·灌浆期籽粒激素的动态变化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6 大麦灌浆期H_2O_2与ABA互作对β-淀粉酶累积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94-109页 |
·前言 | 第94-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参试品种及穗培养试验 | 第95页 |
·试验设计 | 第95-96页 |
·籽粒H_2O_2含量测定 | 第96页 |
·籽粒ABA提取及测定 | 第96页 |
·籽粒干重及β-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96页 |
·统计分析 | 第96-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3页 |
·籽粒灌浆期干重及鲜重动态 | 第97-98页 |
·外源PEG和ABA处理对灌浆期籽粒ABA、H_2O_2含量及β-淀粉酶活性影响 | 第98-100页 |
·灌浆期籽粒ABA:H_2O_2比率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外源抗坏血酸(AsA)及H_2O_2对β-淀粉酶累积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7 大麦β-淀粉酶、极限糊精酶活性、β-葡聚糖及蛋白组分含量的数量性状定位(QTL)研究 | 第109-122页 |
·前言 | 第109-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 第110页 |
·蛋白组分提取与分离 | 第110页 |
·蛋白组分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110页 |
·β-葡聚糖含量和极限糊精酶活性测定 | 第110-111页 |
·分子图谱 | 第111页 |
·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麦芽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111-112页 |
·麦芽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QTL分析 | 第113-116页 |
·讨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