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7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7-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16-18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铁路物流中心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 ·传统货运站与物流中心 | 第18-19页 |
| ·传统货运站概述 | 第18页 |
| ·铁路物流中心基本概念及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 ·传统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中心的内涵分析 | 第19-22页 |
| ·传统货运场站与铁路物流中心的异同 | 第19-20页 |
| ·传统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中心的优势 | 第20-21页 |
| ·铁路货运站拓建物流中心的劣势 | 第21-22页 |
| ·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中心拓展的基本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分区及作业规模的确定 | 第24-36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分区 | 第24-25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 | 第24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区划分 | 第24-25页 |
| ·物流中心的规模 | 第25-29页 |
| ·影响铁路物流中心规模的主要因素 | 第26-27页 |
| ·铁路物流中心规模要素的确定 | 第27-29页 |
| ·确定铁路物流中心规模的重要依据——物流量分析 | 第29-35页 |
| ·物流量预测对铁路物流中心规模的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 ·物流量预测的基本方法 | 第30-33页 |
| ·灰色模型预测算法示例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经营模式 | 第36-56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组建的原则 | 第36-38页 |
| ·货运场站拓建物流中心的基本模式 | 第38-40页 |
| ·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建设模式 | 第40-43页 |
|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资源整合的物流中心发展模式 | 第43-50页 |
|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功能特征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 第43-45页 |
| ·基于货运场站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 ·基于线路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 ·基于货运场站功能类别的发展模式 | 第47-49页 |
| ·混合发展模式 | 第49-50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经营模式 | 第50-55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经营模式的业务流程 | 第50页 |
| ·铁路物流中心的具体经营模式 | 第50-53页 |
| ·铁路物流中心货运经营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实证分析——呼和浩特铁路局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的研究 | 第56-74页 |
| ·呼和浩特铁路局基本概况 | 第56-57页 |
| ·呼铁局基本情况 | 第56页 |
| ·货运场站及其发到运量状况 | 第56-57页 |
| ·呼铁局发到货物品类构成及分析 | 第57-62页 |
| ·发送货物品类构成及分析 | 第58-60页 |
| ·到达货物品类构成及分析 | 第60-61页 |
| ·呼局发到货物品类分析对物流中心功能定位的宏观影响 | 第61-62页 |
| ·呼铁局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参考方案 | 第62-70页 |
| ·呼铁局煤炭物流中心的组建 | 第62-64页 |
| ·呼铁局综合物流中心的组建 | 第64-70页 |
| ·呼铁局铁路物流中心组织结构整合 | 第70-73页 |
| ·呼铁局铁路物流中心组织机构设置 | 第70-71页 |
| ·呼铁局铁路物流中心组织机构职能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4-75页 |
| ·本文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5-76页 |
| 附录1 | 第76-77页 |
| 附录2 | 第77-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