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3页 |
| 序言 | 第13-18页 |
| 一.源起 | 第13-15页 |
|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北京传统工艺产业的人力资源 | 第18-39页 |
| 第一节 人力资源与核心人力资源 | 第18-21页 |
| ·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 第18-20页 |
| ·核心人力资源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北京传统工艺的人力资源 | 第21-36页 |
| ·血统决定资源转变为价值决定资源 | 第21-22页 |
| ·流动和集聚影响发展 | 第22-23页 |
| ·地位与影响 | 第23-24页 |
| ·产业人力资源的三代核心 | 第24-36页 |
| ·老艺人 | 第25-31页 |
| ·60’工艺美术大师 | 第31-34页 |
| ·80’工艺美术大师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影响人力资源发展的六要素系统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战略引导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 第39-64页 |
| 第一节 人力资源战略的两重思路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单一思路主导人力资源战略 | 第40-45页 |
| ·经济性目标作为战略依据 | 第40-41页 |
| ·产业的需要支配人力资源需求 | 第41-44页 |
| ·产业目标的转变影响战略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文化引领的产业转型 | 第45-51页 |
| ·转型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47-49页 |
| ·转型形式——文化创意产业 | 第49-51页 |
| 第四节 人力资源必须适应产业转型 | 第51-53页 |
| ·手工艺人向传承人转变 | 第51-52页 |
| ·技能型向创意型转变 | 第52-53页 |
| 第五节 转型带动战略思路转变 | 第53-62页 |
| ·人力资源战略依据转变——产业使命的回归和新内容 | 第54-60页 |
| ·溯循文化传统 | 第54-58页 |
| ·应对全球化 | 第58-60页 |
| ·职业生涯规划 | 第60-62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三章 以技术为重心的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结构 | 第64-84页 |
| 第一节 强调技术的功能性结构 | 第64-67页 |
| 第二节 专业门类的非均衡配置 | 第67-70页 |
| 第三节 技能型素质结构 | 第70-77页 |
| ·两种典型的素质模型 | 第70-72页 |
| ·偏重技能的素质结构 | 第72-73页 |
| ·产业转型的素质要求 | 第73-77页 |
| ·通用素质 | 第74页 |
| ·创意素质 | 第74-76页 |
| ·传承素质 | 第76-77页 |
| 第四节 核心人力资源年龄结构 | 第77-80页 |
| ·增长型老化 | 第77-80页 |
| ·断裂型老化 | 第80页 |
| 第五节 扩展的功能性结构 | 第80-82页 |
| ·培育外加工厂、点工人 | 第80-81页 |
| ·从协作转变为竞争 | 第81-82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四章 变革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组织形式 | 第84-98页 |
| 第一节 目标和战略决定形式 | 第84-89页 |
| ·作坊 | 第84-85页 |
| ·合作社 | 第85-86页 |
| ·工厂 | 第86-89页 |
| ·适应大生产的变革 | 第87-88页 |
| ·生产中的三种组织形式 | 第88-89页 |
| 第二节 组织形式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 第89-91页 |
| ·人力资源的正负效应 | 第90页 |
| ·行政干预维持正效应 | 第90-91页 |
| 第三节 变革组织形式——1999年的"抓大放小" | 第91-94页 |
| ·以结构变革带动人力资源变革 | 第91-93页 |
| ·外力驱动变革 | 第91-92页 |
| ·"抓大放小" | 第92页 |
| ·组织形式解体 | 第92-93页 |
| ·市场化引导企业组织形式改变 | 第93-94页 |
| ·回归作坊形式 | 第93页 |
| ·产业层面组织形式缺失 | 第93-94页 |
| 第四节 适应转型的矩阵模式 | 第94-96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五章 再生产优化北京传统工艺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 | 第98-116页 |
| 第一节 人力资源再生产模式多元化 | 第98-106页 |
| ·变革传统的师徒传授——由家庭和作坊走向社会 | 第98-102页 |
| ·学校教育——再生产模式的质变 | 第102-104页 |
| ·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 第103页 |
| ·技工学校 | 第103-104页 |
| ·职工大学 | 第104页 |
| ·其他教育形式 | 第104-106页 |
| ·工序培训 | 第104-105页 |
| ·其他培训 | 第105-106页 |
| 第二节 再生产中的变异性 | 第106-108页 |
| ·老艺人的风格多样化 | 第106-107页 |
| ·工艺美术大师的技艺多元化 | 第107-108页 |
| 第三节 人力资源再生产制约产业转型 | 第108-113页 |
| ·再生产持续萎缩 | 第109-112页 |
| ·研究所消失 | 第109-110页 |
| ·学校教育退出 | 第110-111页 |
| ·师徒制再生产效率下降 | 第111-112页 |
| ·再生产不足制约人力资源结构 | 第112-113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 第六章 结语——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的改造 | 第116-141页 |
| 第一节 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现状 | 第118-132页 |
| ·系统要素的缺陷 | 第118-121页 |
| ·人力资源战略依据不明确 | 第118页 |
| ·缺少产业层面组织形式 | 第118-119页 |
| ·人力资源再生产不足 | 第119页 |
|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 第119-120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缺失 | 第120-121页 |
| ·深层矛盾——认识上的缺陷 | 第121页 |
| ·认识制约行为 | 第121-132页 |
| ·目标群体:富有阶层 | 第122页 |
| ·材料:高档材料、来料加工 | 第122-124页 |
| ·题材、内容:迎合消费者趣味、趋同、庸俗化 | 第124-131页 |
| ·技艺:技术等于艺术、繁复 | 第131-132页 |
| 第二节 弥补产业人力资源缺陷 | 第132-138页 |
| ·管理者是产业层面组织形式的关键 | 第132-136页 |
| ·提高人力资源再生产效率 | 第136-138页 |
| 第三节 认识转型决定产业转型 | 第138-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附录 | 第148-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