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序言 | 第9-16页 |
| (一) 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 (二) 重要概念的梳理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八十年代写实油画语言的自觉与寻找 | 第16-39页 |
| 第一节 西方原作展的启迪 | 第16-23页 |
| 第二节 七十年代的油画语言特色 | 第23-31页 |
| 第三节 学院派的崛起 | 第31-36页 |
| 一. 四川美术学院 | 第31-32页 |
| 二. 中央美术学院 | 第32-34页 |
| 三. 鲁迅美术学院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八十年代写实油画语言的探索与实践 | 第39-72页 |
| 第一节:理性思考与反省精神 | 第39-48页 |
| 一. 何谓"地道油画"的理论诉求 | 第39-43页 |
| 二. "油画民族化"再讨论 | 第43-46页 |
| 三. "85美术新潮运动"对写实油画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第二节:写实油画语言的引进与传播 | 第48-54页 |
| 一. 写实技法学习班的教学 | 第48-51页 |
| 二. 相关出版物的广泛介绍 | 第51-53页 |
| 三. 访问学者的言传身教 | 第53-54页 |
| 第三节:写实油画语言的实践与实绩 | 第54-71页 |
| 一. 伤痕美术——写实油画的新内容 | 第55-58页 |
| 二. 乡土写实——写实油画的新形式 | 第58-69页 |
| 三. "新古典风"——写实油画的"欧洲溯源"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三章 八十年代写实油画语言分析 | 第72-96页 |
| 第一节 靳尚谊写实油画语言分析 | 第72-78页 |
| 一) 在边线与体积的关系中发现空间的价值 | 第73-75页 |
| 二) 严谨的造型、变化的笔触、和谐的色彩 | 第75-77页 |
| 三) 西方油画语言与东方艺术精神的融合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杨飞云写实油画的语言分析 | 第78-84页 |
| 一) 油画技法的古典溯源 | 第79-81页 |
| 二) 油画的技术美感 | 第81-83页 |
| 三) 古典油画技法的表现力 | 第83-84页 |
| 第三节 朝戈写实油画语言分析 | 第84-88页 |
| 一) 绘画中古典精神的再现与变形 | 第84-85页 |
| 二) 绘画技法的直接性 | 第85-87页 |
| 三) 象征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 第87-88页 |
| 第四节 孙为民写实油画语言分析 | 第88-93页 |
| 一) 油画语言的阶段变化 | 第88-90页 |
| 二) 醇厚与地道的油画 | 第90-91页 |
| 三) 油画题材与油画语言的统一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96页 |
| 结语:魂兮归来 | 第96-98页 |
| 附录:艺术家访谈 | 第98-189页 |
| 一. 靳尚谊访谈 | 第98-114页 |
| 二. 潘世勋访谈 | 第114-129页 |
| 三. 孙为民访谈 | 第129-138页 |
| 四. 杨飞云访谈 | 第138-152页 |
| 五. 龙力游访谈 | 第152-168页 |
| 六. 朝戈访谈 | 第168-185页 |
| 七. 《烽烟古道》创作心语 | 第185-18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9-192页 |
| 专著类 | 第189-190页 |
| 期刊论文类 | 第190-192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