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 第11-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003年以前的代表性文献 | 第12页 |
·2004年的代表性文献 | 第12-13页 |
·2005年代表性文献 | 第13页 |
·2006年代表性文献 | 第13页 |
·近几年的代表性文献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运用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文章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简介 | 第17-21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发展 | 第17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基本内容 | 第18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核心内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18-20页 |
·逆向选择 | 第18-19页 |
·败德行为 | 第19-20页 |
·信息不对称的控制对策 | 第20-21页 |
·市场信号 | 第20-21页 |
·激励机制设计 | 第21页 |
·博弈论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 第23-29页 |
·大学生就业过程分析 | 第23-25页 |
·大学生入学、培养阶段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大学生求职的就业市场阶段概述 | 第24-25页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界定 | 第24页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种类 | 第25页 |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信息的稀缺性 | 第25页 |
·信息搜寻的成本较高 | 第25-26页 |
·社会分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 第26页 |
·市场竞争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6页 |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具体分析 | 第26-29页 |
·大学生招收阶段与培养阶段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26-28页 |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7页 |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7页 |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7页 |
·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大学生择业阶段和择业后实习阶段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研究 | 第29-32页 |
·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招收博弈分析 | 第29页 |
·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诚信问题博弈分析 | 第29-30页 |
·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道德问题博弈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 第32-36页 |
·信息不对称在大学生招收阶段导致的后果 | 第32-33页 |
·信息不对称在大学生培养阶段导致的后果 | 第33-34页 |
·信息不对称在大学生求职阶段导致的后果 | 第34-35页 |
·逆向选择问题 | 第34-35页 |
·败德行为问题 | 第35页 |
·信息不对称在大学生求职阶段后导致的后果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研究 | 第36-49页 |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 第36-41页 |
·健全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 | 第36-37页 |
·加大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网络 | 第37-38页 |
·严格社会技能认证标准,创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强化信用机制,加快就业法律建设 | 第39-41页 |
·建立健全市场信用机制 | 第39-40页 |
·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建设 | 第40-41页 |
·高校优化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完善就业信息的服务 | 第41-46页 |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发展新型的学生培养模式 | 第41-43页 |
·建设科学的学科设置 | 第41-42页 |
·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发展‘订单式’新型学生培养模式 | 第42-43页 |
·加强信息研究和就业教育,弱化信息不对称效应 | 第43-46页 |
·拓展大学生就业培训途径,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第43-44页 |
·开展高校毕业生诚信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素质 | 第44-45页 |
·加强就业信息搜集,确保就业信息的畅通流动 | 第45-46页 |
·大学生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 第46-48页 |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素质和技能 | 第47页 |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就业信息 | 第47-48页 |
·用人单位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完善单一的招聘方法 | 第48-49页 |
第七章 案例分析: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 第49-56页 |
·高校就业信息网发展历程 | 第49-50页 |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概述 | 第50-56页 |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模块介绍 | 第50页 |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作用 | 第50-51页 |
·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案 | 第51-55页 |
·就业信息的验证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方案 | 第51-52页 |
·“双选自助厅”解决信息不对称方案 | 第52-53页 |
·“招聘导航台”解决信息不对称方案 | 第53-54页 |
·“资讯直通车”和“职业训练营”解决信息不对称方案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