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 论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 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2.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9-10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页 |
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页 |
一. 宗教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第10-13页 |
(一) 宗教教育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 宗教教育的特点 | 第11-13页 |
1. 宗教教育的神学性 | 第11页 |
2. 宗教教育的教育性 | 第11-13页 |
二.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 | 第13-19页 |
(一)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1. 伊斯兰教在孟加拉的传承 | 第13-15页 |
2. 伊斯兰教教育运动和变革 | 第15-16页 |
(二)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现实环境 | 第16-19页 |
1. 宗教与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经济处处融合 | 第16-18页 |
2. 伊斯兰教组织有序推动 | 第18-19页 |
三. 孟加拉宗教教育情况概述 | 第19-30页 |
(一)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理念 | 第19-21页 |
1.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均受到重视 | 第19页 |
2. 强调求知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3. 注重传达与实践 | 第20-21页 |
(二)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内容 | 第21-25页 |
1. 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 第21-22页 |
2. 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 第22-24页 |
3. 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 第24-25页 |
(三) 孟加拉宗教教育的途径 | 第25-30页 |
1. 家庭的宗教教育 | 第25-26页 |
2. 学校的宗教教育 | 第26-29页 |
3. 社会的宗教教育 | 第29-30页 |
四. 对孟加拉宗教教育的几点评析 | 第30-34页 |
(一) 合理性 | 第30-33页 |
1. 群体整合作用 | 第30-31页 |
2. 动力支持作用 | 第31-32页 |
3. 规范导向作用 | 第32-33页 |
4. 教育塑造作用 | 第33页 |
(二) 局限性 | 第33-34页 |
1. 宗教理论本身的非科学性 | 第33页 |
2. 宗教理念的滞后性 | 第33-34页 |
3. 宗教活动的不稳定性 | 第34页 |
4. 宗教教育制度规范的不严谨性 | 第34页 |
五. 孟加拉宗教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4-46页 |
(一) 把握主体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35-37页 |
1.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 第35-36页 |
2.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 第36-37页 |
(二) 把握整体性原则,创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7-40页 |
1. 家庭环境 | 第38页 |
2. 学校环境 | 第38-39页 |
3. 社会环境 | 第39-40页 |
(三) 把握协调性原则,运用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0-43页 |
1.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 第40-42页 |
2. 注重养成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四) 把握针对性原则,形成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3-46页 |
1. 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价值研究 | 第43页 |
2. 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平实性和稳定性 | 第43-44页 |
3. 把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信仰的确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