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健身与休闲空间的发展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国内健身与休闲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向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健身休闲的特点与行为心理 | 第13-22页 |
·健身与休闲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休闲 | 第13页 |
·健身 | 第13-14页 |
·健身与休闲空间的概念 | 第14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校园健身与休闲活动的特性 | 第15-18页 |
·健康性与愉悦性 | 第15-16页 |
·多样性与趣味性 | 第16页 |
·自主性与可变性 | 第16-17页 |
·开放性与群体性 | 第17-18页 |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点分析 | 第18-22页 |
·大学生对于健身休闲的心理特点分析 | 第18-19页 |
·大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的分区布局与规划 | 第22-39页 |
·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的分区组成 | 第22-23页 |
·根据空间形式划分 | 第22页 |
·根据功能分区划分 | 第22-23页 |
·各区布局关系 | 第23-24页 |
·各区内容 | 第24-32页 |
·体育活动区 | 第24-27页 |
·学生生活区 | 第27页 |
·广场集散区 | 第27-29页 |
·户外活动区 | 第29-30页 |
·健身休闲绿地 | 第30-32页 |
·植物景观与健身休闲空间的融合 | 第32-39页 |
·健身休闲空间中植物的特点与功能 | 第32-35页 |
·应用范围 | 第35-37页 |
·景观构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的其他设计要素 | 第39-49页 |
·健身设施 | 第39-41页 |
·室外健身器械 | 第39-40页 |
·安全设施及其它附属设施 | 第40-41页 |
·小品 | 第41-43页 |
·墙体 | 第41-42页 |
·座位 | 第42-43页 |
·亭、廊、花架等建筑小品 | 第43页 |
·雕塑 | 第43-45页 |
·体现健康与运动 | 第43-44页 |
·体现休闲与趣味 | 第44页 |
·体现特色与影响力 | 第44-45页 |
·体现场所的环境与空间特性 | 第45页 |
·台阶 | 第45-46页 |
·作为辅助的休息设施 | 第46页 |
·作为看台 | 第46页 |
·作为登山步道安全尺度要求 | 第46页 |
·铺装 | 第46-49页 |
·尺度 | 第46-47页 |
·色彩 | 第47页 |
·图案 | 第47页 |
·材质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的案例分析 | 第49-73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心运动区——功能型布局规划 | 第49-56页 |
·校园背景 | 第49页 |
·总体概况 | 第49-50页 |
·布局关系 | 第50页 |
·场地组成 | 第50-52页 |
·过渡空间 | 第52-53页 |
·周边附属绿地 | 第53-56页 |
·北京大学静园草坪——景观、功能与校园氛围的统一 | 第56-61页 |
·校园背景 | 第56页 |
·总体概况 | 第56-58页 |
·植物配置 | 第58-59页 |
·校园氛围的营造 | 第59-61页 |
·厦门大学上弦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运用 | 第61-68页 |
·校园背景 | 第61页 |
·利用“天时”选定空间 | 第61-63页 |
·利用“地利”围合空间 | 第63-65页 |
·利用“人和”渲染空间 | 第65-68页 |
·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的评价体系 | 第68-73页 |
·场地特性 | 第68-70页 |
·空间指标 | 第70-71页 |
·健身指标 | 第71-72页 |
·环境综合指标 | 第72页 |
·总体评价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