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抗病基因文库的构建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植物炭疽病及病原菌 | 第13-25页 |
| ·病原菌 | 第13-14页 |
| ·炭疽菌的分类 | 第14-21页 |
| ·植物炭疽病的病害循环和侵染机制 | 第21-24页 |
| ·炭疽病菌基因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苎麻炭疽病及病原菌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植物抗病基因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技术 | 第26-34页 |
| ·植物抗病防御机制 | 第26-27页 |
| ·植物防御反应的信号分子及传导途径 | 第27页 |
| ·植物抗病基因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技术 | 第27-32页 |
| ·抑制差减杂交方法原理与技术 | 第32-3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苎麻炭疽病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36-53页 |
| ·苎麻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36页 |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6-37页 |
| ·苎麻材料的选择与种植 | 第36页 |
|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 | 第36-37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37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7-40页 |
| ·菌落培养性状观察 | 第37页 |
| ·分子鉴定 | 第37-40页 |
| ·RAPD多样性研究 | 第40-41页 |
| ·菌株 | 第40-41页 |
| ·引物 | 第41页 |
| ·RAPD优化结果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 ·病原菌分离 | 第41-43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43-45页 |
| ·病原菌鉴定 | 第45-49页 |
| ·RAPD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苎麻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3-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不同温度对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3页 |
|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性状的观察及产孢量的测定 | 第54页 |
| ·不同氮源,碳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55页 |
|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的影响 | 第55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 ·温度对炭疽菌的影响分析 | 第55-57页 |
|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性状的观察及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60页 |
|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6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 第四章 炭疽病菌诱导的抑制差减文库的构建 | 第67-74页 |
|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 | 第67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67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7-68页 |
| ·植物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第67页 |
| ·炭疽菌的培养和保存 | 第67页 |
| ·苎麻植株接菌处理 | 第67-68页 |
| ·总RNA的抽提及mRNA的分离 | 第68页 |
| ·cDNA抑制差减杂交文库构建 | 第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 ·RNA的分离及mRNA质量检测 | 第68-69页 |
| ·双链cDNA的合成及PCR扩增 | 第69-70页 |
| ·差减产物克隆 | 第70-7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 ·苎麻RNA的抽提 | 第71页 |
| ·SSH文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炭疽病菌诱导的抑制差减文库的筛选及分析 | 第74-87页 |
| ·差减文库的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74-75页 |
| ·插入片段的扩增与点膜 | 第74页 |
| ·cDNA探针合成及杂交与显影 | 第74-75页 |
| ·差异表达克隆的选取 | 第75页 |
| ·序列同源性检索 | 第75页 |
| ·插入片段的RT-PCR验证 | 第75-76页 |
| ·插入片段的Northern检测 | 第76页 |
| ·差异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 第76页 |
| ·DNA探针标记、杂交与显影 | 第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 ·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克隆 | 第76-77页 |
| ·RT-PCR结果与分析 | 第77-78页 |
| ·Northern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78页 |
| ·测序与同源检索结果 | 第78-82页 |
| ·基因功能相关分析 | 第82-86页 |
| ·基因功能分类 | 第82-83页 |
|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83-86页 |
| ·总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讨论及展望 | 第87-91页 |
| ·苎麻炭疽病菌的后续研究 | 第87页 |
|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在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性 | 第87-89页 |
| ·苎麻抗炭疽病基因的后续研究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