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课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工伤保险法律问题研究述评 | 第9页 |
·安全生产问题研究述评 | 第9-10页 |
·职业病问题研究述评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可能的创新及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12-17页 |
·工伤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 | 第12-13页 |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 | 第13页 |
·能量释放理论 | 第13-14页 |
·多因果关系理论 | 第14页 |
·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 第14-17页 |
·工伤保险的功能 | 第15页 |
·我国工伤保险的实施原则 | 第15页 |
·有关工伤保险的国际公约 | 第15-16页 |
·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 | 第16页 |
·工伤保险基金 | 第16-17页 |
第3章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回顾 | 第17-21页 |
·第一阶段:1950 年—1977 年,形成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雏形阶段 | 第17页 |
·第二阶段:1978 年—1989 年,进行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酝酿阶段 | 第17-18页 |
·第三阶段:1990 年—1995 年,进行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试点探索阶段 | 第18页 |
·第四阶段:1996 年—2002 年,全方位改革中国工伤保险制度阶段 | 第18-19页 |
·第五阶段:2003 年—至今,加快推进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阶段 | 第19-21页 |
第4章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现状研究 | 第21-32页 |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所取得的进步 | 第21页 |
·中国工伤保险基金的风险承担能力在不断增长 | 第21页 |
·中国工伤保险管理体系在不断完善 | 第21页 |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理念在不断更新 | 第21页 |
·中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发 | 第22-23页 |
·中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弱化,职业病维权艰难 | 第23-26页 |
·中国现行工伤保险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弱化 | 第26-27页 |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 第27-29页 |
·当前工伤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严重不足 | 第29-30页 |
·工伤保险相关职能部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雇主责任保险的缺失 | 第31-32页 |
第5章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对策建议 | 第32-38页 |
·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 第32-33页 |
·修改完善《工伤保险条例》 | 第32页 |
·弥补雇主保险法规的空白 | 第32-33页 |
·重视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 | 第33-34页 |
·重视工伤预防 | 第33页 |
·重视职业康复 | 第33-34页 |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伤保险费率体系 | 第34-35页 |
·提高统筹层次,实行费率动态管理 | 第34页 |
·提高工伤待遇水平,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 第34-35页 |
·探索发展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融合 | 第35-37页 |
·雇主责任保险在我国存在发展的较大空间 | 第35页 |
·建立多层次的工伤保险体系 | 第35-37页 |
·创新工伤保险制度 | 第37-38页 |
·推动第三部门对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的第三方促进 | 第37页 |
·增加工伤救济途径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