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立论基础 | 第12-25页 |
1 纳西东巴文概述 | 第12-15页 |
2 选题初衷 | 第15-17页 |
3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4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5 立论基础 | 第20-25页 |
第二节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5-28页 |
第一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涉及的概念和材料范围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几个概念的涵义——意音文字·形声字·会意兼声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定义 | 第31-33页 |
1 原始形声字 | 第31页 |
2 准会意兼声字 | 第31-32页 |
3 准形声字 | 第32-33页 |
4 不成熟的形声字 | 第33页 |
5 成熟的形声字 | 第33页 |
第三节 文字材料范围及使用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穷尽性统计与分析 | 第38-86页 |
第一节 对纳西东巴文文字材料的使用方法 | 第38-42页 |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分类 | 第42-73页 |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分析结果 | 第73-81页 |
第四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性质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在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的使用状况调查 | 第86-150页 |
第一节 两个版本的特点以及选取两个版本调查的原因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调查 | 第87-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四章 从实际调查看纳西东巴文中的形声字 | 第150-176页 |
第一节 《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形声字的种类和特点 | 第150-170页 |
1 从《古事记》到《祟般崇笮》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种类 | 第150-154页 |
2 从《古事记》到《崇般祟笮》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特点 | 第154-165页 |
3 分析《古事记》与《崇般崇笮》中形声字数量及种类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165-170页 |
第二节 从实际调查中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 第170-175页 |
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五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声符分析 | 第176-226页 |
第一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分析 | 第176-191页 |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声符分析 | 第191-209页 |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声符的关系分析 | 第209-224页 |
小结 | 第224-226页 |
第六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与古汉字形声字比较 | 第226-253页 |
第一节 古汉字中形声字的情况和种类 | 第226-237页 |
第二节 古汉字形声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异同 | 第237-251页 |
小结 | 第251-253页 |
第七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发展轨迹分析 | 第253-283页 |
第一节 从历时的角度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 | 第253-265页 |
第二节 从现状分析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 | 第265-278页 |
第三节 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看纳西东巴文的发展 | 第278-281页 |
小结 | 第281-283页 |
第八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 第283-290页 |
第一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史研究上的意义 | 第283-285页 |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普通文字学上的意义 | 第285-286页 |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汉字学研究上的意义 | 第286-290页 |
附录一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符统计表 | 第290-310页 |
附录二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声符统计表 | 第310-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341页 |
后记 | 第3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