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指标选取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16-20页 |
2.1 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 第16-17页 |
2.2 收益与波动指标的选取 | 第17-18页 |
2.3 时滞效应与收益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18-19页 |
2.4 波动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初步 | 第20-22页 |
3.1 股市周期分类与个股分类 | 第20页 |
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实证检验Ⅰ:牛市背景下的个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22-34页 |
4.1 大、小盘股面板模型对比 | 第22-27页 |
4.2 主板、创业板面板模型对比 | 第27-28页 |
4.3 两融标的、非两融标的面板模型对比 | 第28-29页 |
4.4 高、低市盈率面板模型对比 | 第29-30页 |
4.5 高、低市净率面板模型对比 | 第30-3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Ⅱ:熊市背景下的个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34-40页 |
5.1 大、小盘股面板模型对比 | 第34-35页 |
5.2 主板、创业板面板模型对比 | 第35页 |
5.3 两融标的、非两融标的面板模型对比 | 第35-36页 |
5.4 高、低市盈率面板模型对比 | 第36-37页 |
5.5 高、低市净率面板模型对比 | 第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六章 实证检验Ⅲ:平衡市背景下的个股面板模型分析 | 第40-46页 |
6.1 大、小盘股面板模型对比 | 第40-41页 |
6.2 主板、创业板面板模型对比 | 第41页 |
6.3 两融标的、非两融标的面板模型对比 | 第41-42页 |
6.4 高、低市盈率面板模型对比 | 第42-43页 |
6.5 高、低市净率线性模型对比 | 第4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七章 实证检验Ⅳ:市场日内流动性指标对于其收益、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6-52页 |
7.1 向量自回归模型初步 | 第46-47页 |
7.1.1 模型滞后阶数的判断 | 第46-47页 |
7.2 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市场日内流动性指标对于收益与波动的影响 | 第47-51页 |
7.2.1 牛市背景下的模型分析 | 第47-48页 |
7.2.2 熊市背景下的模型分析 | 第48-50页 |
7.2.3 平衡市背景下的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八章 相应投资策略制定 | 第52-63页 |
8.1 投资策略中的选股 | 第52-53页 |
8.2 投资策略中的择时 | 第53-61页 |
8.2.1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引入 | 第53-54页 |
8.2.2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建 | 第54-57页 |
8.2.3 投资者情绪指标与收益相关性在不同股市周期下的差异性 | 第57-59页 |
8.2.4 股市周期的确定(策略择时) | 第59-61页 |
8.3 投资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第61-63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