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香豆素和喹啉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78页
    1.1 背景介绍第13页
    1.2 荧光探针的结构与设计第13-16页
        1.2.1 荧光发色团第14-15页
        1.2.2 连接部分第15-16页
        1.2.3 识别基团第16页
    1.3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第16-22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n-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第16-17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第17-19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第19-20页
        1.3.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第20-21页
        1.3.5 激基复合物和激基缔合物(Exciplex and excimer)第21页
        1.3.6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e-induced emission,AIE)第21页
        1.3.7 碳氮双键异构化(C=N isomerization)第21-22页
    1.4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第22-66页
        1.4.1 氧化性物种荧光探针第22-38页
        1.4.2 活性硫物种荧光探针第38-50页
        1.4.3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第50-54页
        1.4.4 p H荧光探针第54-6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工作内容和创新点第66-69页
        1.5.1 研究背景第66-67页
        1.5.2 工作内容第67页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8页
第二章 次氯酸和半胱氨酸以及高半胱氨酸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第78-93页
    2.1 引言第78-79页
    2.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9页
        2.2.2 活性氧和活性氮物种的制备第79页
        2.2.3 荧光量子产率测量第79页
        2.2.4 细胞成像实验第79-80页
        2.2.5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80-8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81-89页
        2.3.1 探针CMOS的设计第81-82页
        2.3.2 探针CMOS的光谱性质第82-83页
        2.3.3 探针CMOS对次氯酸的响应第83-84页
        2.3.4 p H的影响和动力学的研究第84-86页
        2.3.5 选择性的研究第86-87页
        2.3.6 识别机理的研究第87-88页
        2.3.7 细胞荧光成像研究第88-89页
    2.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第三章 内源性次氯酸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针第93-108页
    3.1 引言第93-94页
    3.2 实验部分第94-96页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94页
        3.2.2 荧光量子产率测量第94页
        3.2.3 细胞存活率分析第94页
        3.2.4 细胞成像实验第94-95页
        3.2.5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95-9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6-104页
        3.3.1 探针OS-BC的设计第96页
        3.3.2 探针OS-BC对次氯酸的响应第96-97页
        3.3.3 稳定性和动力学的研究第97-98页
        3.3.4 pH的影响第98-99页
        3.3.5 选择性的研究第99-100页
        3.3.6 探针OS-BC对MPO/H2O2/Cl-系统形成的HOCl的响应第100页
        3.3.7 识别机理的研究第100-103页
        3.3.8 细胞毒性测试与荧光成像研究第103-104页
    3.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第四章 香豆素类可逆型铜离子和硫离子荧光探针第108-123页
    4.1 引言第108-109页
    4.2 实验部分第109-111页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09页
        4.2.2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第109页
        4.2.3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第109页
        4.2.4 细胞毒性测试第109-110页
        4.2.5 细胞培养和激光共聚焦成像实验第110页
        4.2.6 探针CMOH的合成与表征第110-11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1-120页
        4.3.1 探针CMOH的设计第111-112页
        4.3.2 探针CMOH溶解度的研究第112页
        4.3.3 探针CMOH对Cu~(2+)识别的研究第112-113页
        4.3.4 探针CMOH选择性的研究第113-114页
        4.3.5 CMOH-Cu~(2+)对S~(2-)的识别第114页
        4.3.6 CMOH-Cu~(2+)选择性的研究第114-115页
        4.3.7 pH的影响第115-116页
        4.3.8 动力学和可逆性的研究第116-117页
        4.3.9 识别机理的研究第117-118页
        4.3.10 细胞毒性测试和荧光成像研究第118-120页
    4.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第五章 喹啉类比率型pH荧光探针第123-138页
    5.1 引言第123-124页
    5.2 实验部分第124-127页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24页
        5.2.2 探针DQPH的合成第124-126页
        5.2.3 光谱实验第126页
        5.2.4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第126-127页
        5.2.5 pK_a值的计算第127页
        5.2.6 细胞毒性测试第127页
        5.2.7 细胞培养和共聚焦成像第12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7-135页
        5.3.1 探针DQPH的水溶性第127-128页
        5.3.2 探针DQPH的光谱性质第128-129页
        5.3.3 pKa值的检测第129-130页
        5.3.4 探针DQPH的选择性研究第130-131页
        5.3.5 光稳定性和响应时间的研究第131页
        5.3.6 探针循环性研究第131-132页
        5.3.7 探针响应机理研究第132-133页
        5.3.8 细胞毒性测试与荧光成像研究第133-135页
    5.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8-140页
    6.1 工作总结第138-139页
    6.2 工作展望第139-140页
附图第140-163页
附表第163-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氮杂环功能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杂(芳)环的C-H三氟甲基化及碳氧键构建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