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燃煤发电系统锅炉冷端能量利用与污染物减排协同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2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燃煤电站锅炉冷端能量利用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9-21页
        1.2.1 低温省煤器能量利用系统第19页
        1.2.2 旁路烟道能量利用系统第19-20页
        1.2.3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第20-21页
        1.2.4 其他能量利用第21页
    1.3 燃煤电站主流污染物减排技术应用现状第21-24页
        1.3.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第21-22页
        1.3.2 烟气湿法脱硫第22-23页
        1.3.3 电除尘第23页
        1.3.4 净烟气加热技术第23-24页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4-25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2章 锅炉冷端能量利用的热力学优化—机炉深度耦合第28-51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现有燃煤电站锅炉冷端能量利用系统的描述第28-31页
        2.2.1 低温省煤器系统第28-29页
        2.2.2 旁路烟道系统第29-30页
        2.2.3 两个系统在典型1000MW机组的设计应用第30-31页
    2.3 研究方法第31-37页
        2.3.1 热平衡分析第31-32页
        2.3.2 传热分析第32-34页
        2.3.3 压降阻力分析第34-35页
        2.3.4 热力性能评价指标第35-36页
        2.3.5 图像(?)分析第36-37页
    2.4 现有锅炉冷端能量利用系统的热力学分析第37-41页
    2.5 基于图像(?)分析变化趋势的锅炉冷端热力学优化第41-43页
    2.6 机炉深度耦合的提出第43页
    2.7 机炉深度耦合系统热力学分析第43-47页
    2.8 经济性分析第47-49页
        2.8.1 设备投资评估第47-49页
        2.8.2 经济收益第49页
    2.9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锅炉冷端能量高效利用与污染物减排的协同优化第51-65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新型清洁高效协同系统概念的提出第51-55页
        3.2.1 常规燃煤发电系统状况第51页
        3.2.2 案例机组介绍第51-53页
        3.2.3 能级分析与新型清洁高效协同系统概念提出第53-55页
    3.3 新型清洁高效协同系统的工程设计第55-56页
    3.4 热力性能分析第56-58页
    3.5 环保性能分析第58-61页
        3.5.1 脱硝效率提升第58-59页
        3.5.2 低低温电除尘第59-60页
        3.5.3 脱硫水耗降低第60-61页
        3.5.4 CO_2减排第61页
    3.6 经济性分析第61-63页
        3.6.1 设备投资评估第61-62页
        3.6.2 经济收益第62-63页
    3.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太阳能辅助锅炉冷端SCR脱硝第65-85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能级分析第66页
    4.3 太阳能辅助SCR脱硝概念提出第66-68页
    4.4 太阳能辅助脱硝概念在典型1000MW机组上的设计应用第68-72页
        4.4.1 案例机组介绍第68-69页
        4.4.2 系统设计第69-72页
    4.5 研究方法第72-74页
        4.5.1 系统模拟第72-73页
        4.5.2 传热计算第73页
        4.5.3 SCR脱硝性能评价第73-74页
    4.6 太阳能辅助SCR脱硝系统热力学分析第74-78页
    4.7 太阳能辅助SCR脱硝系统NO_x减排性能分析第78-79页
    4.8 敏感性分析第79-82页
    4.9 经济性分析第82-83页
        4.9.1 设备投资评估第82页
        4.9.2 经济性能第82-83页
    4.10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锅炉冷端排烟余热深度利用与污染物稀释净化协同优化第85-100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常规方案下低温省煤器与MGGH在电站中的同时应用第86-87页
    5.3 能级分析与受热面优化分配概念提出第87-89页
        5.3.1 案例机组介绍第87页
        5.3.2 换热曲线分析与优化概念的提出第87-89页
    5.4 优化系统的工程设计第89-90页
    5.5 研究方法第90-91页
    5.6 热力性能分析第91-94页
    5.7 经济性能分析第94-97页
        5.7.1 设备投资评估第94-95页
        5.7.2 经济性能第95页
        5.7.3 敏感性分析第95-97页
    5.8 环保性能分析第97-98页
        5.8.1 多级MGGH带来的环保性能第97页
        5.8.2 脱硫水耗降低第97页
        5.8.3 低低温电除尘第97-98页
    5.9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6章 锅炉排烟潜热显热联合回收与污染物稀释净化协同优化第100-114页
    6.1 引言第100-101页
    6.2 主流排烟余热回收系统的描述与清洁高效协同概念的提出第101-103页
        6.2.1 低温省煤器系统第101页
        6.2.2 GGH系统第101-102页
        6.2.3 清洁高效协同概念的提出第102-103页
    6.3 清洁高效协同系统在典型1000MW燃煤机组的设计应用第103-105页
    6.4 研究方法第105-106页
    6.5 热力学分析第106-111页
    6.6 经济性能分析第111-112页
        6.6.1 设备投资评估第111页
        6.6.2 经济性能第111-112页
    6.7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8页
    7.1 结论第114-116页
    7.2 创新性工作第116页
    7.3 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8-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作者简介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流微电网动态特性分析与控制
下一篇:复杂大地电流场多尺度区域分解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