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场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多尺度问题计算及区域分解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恒定地电流场多尺度的区域分解法 | 第23-34页 |
2.1 恒定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算法 | 第23-25页 |
2.2 恒定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的GMRES迭代算法 | 第25-26页 |
2.2.1 初始右端项的计算 | 第25页 |
2.2.2 左端迭代项的计算 | 第25-26页 |
2.2.3 GMRES迭代计算 | 第26页 |
2.3 二维恒定地电流场算例验证 | 第26-29页 |
2.4 三维恒定地电流场计算—直流输电接地极入地电流场的计算 | 第29-33页 |
2.4.1 接地极入地电流场的计算 | 第29-32页 |
2.4.2 计算效率讨论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时谐地电流场多尺度的区域分解法 | 第34-53页 |
3.1 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基本方程 | 第34-36页 |
3.2 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算法 | 第36-40页 |
3.2.1 二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方程 | 第38-39页 |
3.2.2 三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方程 | 第39-40页 |
3.3 基于有限元的区域分解的GMRES迭代算法 | 第40-42页 |
3.3.1 二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线性方程组初始右端项计算 | 第40页 |
3.3.2 二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线性方程组左端迭代项计算 | 第40-41页 |
3.3.3 三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线性方程组初始右端项计算 | 第41页 |
3.3.4 三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的区域分解线性方程组左端迭代项计算 | 第41-42页 |
3.4 算法验证 | 第42-47页 |
3.4.1 二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算法验证 | 第42-46页 |
3.4.2 三维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算法验证 | 第46-47页 |
3.5 棱边单元位函数多值性研究 | 第47-50页 |
3.5.1 棱边单元位函数计算 | 第47-49页 |
3.5.2 棱边单元电位多值性分析 | 第49-50页 |
3.6 算例 | 第50-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三华”地区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计算 | 第53-73页 |
4.1 求解GIC的场路模型验证 | 第53-62页 |
4.1.1 求解GIC的场路模型和场模型 | 第53-55页 |
4.1.2 两种模型中交流输电线的GIC计算 | 第55-62页 |
4.2 “三华”地区地磁暴感应地电流场计算 | 第62-70页 |
4.3 “三华”地区磁暴感应地电流场分析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附录1 “三华”地区电阻率数据 | 第75-81页 |
附1.1 华北地区电阻率分布云图 | 第75-76页 |
附1.2 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电阻率 | 第76-79页 |
附1.3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阻率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