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3 直流微电网动态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3.1 直流微电网动态特性 | 第23-25页 |
1.3.2 直流微电网底层控制 | 第25页 |
1.3.3 直流微电网上层控制 | 第25-28页 |
1.3.3.1 主从控制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3.2 自律分散控制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三相交错DC-DC变换器动态特性改善 | 第30-47页 |
2.1 设备硬件设计 | 第31-36页 |
2.1.1 主电路拓扑 | 第31-34页 |
2.1.2 主电路硬件参数 | 第34-35页 |
2.1.3 控制电路设计 | 第35-36页 |
2.2 TIDC定电压控制策略 | 第36-37页 |
2.3 改善TIDC动态特性的前馈控制策略 | 第37-46页 |
2.3.1 电感电流平均值原理 | 第37-38页 |
2.3.2 前馈控制基本原理 | 第38-43页 |
2.3.3 前馈控制的改善 | 第43-44页 |
2.3.4 改进前馈控制的实验验证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直流微电网建模与下垂控制动态特性比较 | 第47-59页 |
3.1 VIBDC法与EDC法 | 第48-50页 |
3.2 下垂控制的动态特性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3.2.1 基于VIBDC法的变换器建模 | 第50-52页 |
3.2.2 基于EDC法的变换器建模 | 第52-53页 |
3.3 两种下垂控制动态特性比较 | 第53-57页 |
3.3.1 根轨迹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3.3.2 比较分析实验验证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EDC法动态特性分析与改善 | 第59-73页 |
4.1 多变换器下的EDC法动态特性分析 | 第59-67页 |
4.1.1 多并联DC-DC变换器建模 | 第59-61页 |
4.1.2 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7页 |
4.2 EDC法动态特性的改善 | 第67-72页 |
4.2.1 含占空比前馈补偿环节的自适应PI控制策略 | 第67-68页 |
4.2.2 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 第68-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基于EDC法的上层控制策略 | 第73-94页 |
5.1 一致性算法改进 | 第73-76页 |
5.1.1 离散一致性算法 | 第73-74页 |
5.1.2 动态环境下的一致性算法 | 第74-76页 |
5.2 第一层与第二层控制 | 第76-78页 |
5.2.1 自律分散控制系统体系 | 第76-77页 |
5.2.2 第二层控制的实现 | 第77-78页 |
5.3 第三层控制 | 第78-86页 |
5.3.1 变换器效率优化 | 第79-84页 |
5.3.2 电池SoC管理 | 第84-86页 |
5.4 实验验证 | 第86-92页 |
5.4.1 第二层控制实验验证 | 第87-88页 |
5.4.2 效率优化实验验证 | 第88-91页 |
5.4.3 电池SoC管理实验验证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9-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