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流程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流程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1 公平启发理论 | 第18-19页 |
2.1.2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2.1 在线品牌社群 | 第19-22页 |
2.2.2 公平感知维度构成及选择 | 第22-23页 |
2.2.3 群体卷入模型 | 第23-24页 |
2.2.4 社群绩效及维度选择 | 第24-25页 |
2.2.5 文献简评 | 第25-27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第27-40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3.1.1 社群成员心理相容性与社群绩效 | 第27页 |
3.1.2 社群成员心理相容性与社群认同 | 第27-28页 |
3.1.3 社群成员心理相容性与人际公平 | 第28页 |
3.1.4 社群认同和人际公平的中介作用 | 第28-29页 |
3.1.5 人际公平和社群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29-30页 |
3.1.6 研究假设汇总 | 第30页 |
3.2 概念模型 | 第30-31页 |
3.3 问卷设计 | 第31-35页 |
3.3.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31-32页 |
3.3.2 问卷结构 | 第32-33页 |
3.3.3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第33页 |
3.3.4 潜变量测量题项及题项来源 | 第33-35页 |
3.4 调查设计 | 第35-36页 |
3.4.1 调查方法 | 第35页 |
3.4.2 调查对象 | 第35页 |
3.4.3 问卷回收 | 第35-36页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40页 |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5.2 信度分析 | 第37页 |
3.5.3 效度分析 | 第37页 |
3.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7-38页 |
3.5.5 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3.5.6 基于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分析 | 第39-40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40-54页 |
4.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0-46页 |
4.1.1 心理相容性量表的检验 | 第40-42页 |
4.1.2 人际公平量表的检验 | 第42页 |
4.1.3 社群认同量表的检验 | 第42-43页 |
4.1.4 社群绩效量表的检验 | 第43-45页 |
4.1.5 量表的区别效度检验 | 第45-46页 |
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6页 |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页 |
4.4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5 假设检验 | 第47-52页 |
4.5.1 直接路径的检验 | 第47-49页 |
4.5.2 基于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链式中介检验 | 第49-50页 |
4.5.3 研究假设检验结论的解释 | 第50-52页 |
4.6 实证结果分析与管理建议 | 第52-54页 |
4.6.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6.2 管理建议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