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废名文学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第1-7页
绪论第7-18页
第一章 废名早期文学思想的确立第18-30页
 一、危机与变迁:废名文学思想确立的宏观文化背景第18-23页
  (一) 变革中的思想危机第18-20页
  (二) “反传统”的思想传统与“五四”启蒙的文化认同第20-21页
  (三) 科学主义与新儒家的对立第21-23页
 二、佛禅文化与童年记忆:废名文学思想确立的地域文化背景第23-30页
  (一) 童年经验与故乡记忆第24-26页
  (二) 禅宗思想与地域文化第26-27页
  (三) 废名文学思想与黄梅民间文化第27-30页
第二章 废名文学思想中佛禅思想因素研究第30-48页
 一、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废名文学思想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第31-36页
 二、“知行合一”与“即物穷理”:抗日期间废名佛学思想的转变第36-40页
 三、“进化论”争与“体用论”争:《阿赖耶识论》中的佛禅思想与唯科学主义第40-44页
  (一) “举世的妄想”:废名对进化论的否定第41-42页
  (二) “体用论”之争与《阿赖耶识论》在现代思想史中的价值第42-43页
  (三) 废名与熊十力论战与文化背景之关系的初步探讨第43-44页
 四、禅趣与禅机: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怀第44-48页
第三章 废名文学思想中文学传统因素研究第48-65页
 一、“赋比兴”与魏晋风度:《诗经》传统、六朝文学与废名文学思想第50-54页
  (一) 废名文学创作与《诗经》的写实性传统第50-51页
  (二) 废名文学创作与六朝文学传统第51-54页
 二、“情境交融”与“虚实相生”:废名文学创作“诗化”倾向溯源第54-57页
 三、结构崩溃与价值毁灭:废名文学创作中“桃花源”建立与幻灭第57-59页
 四、“桥”与“竹”:废名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审美价值观第59-65页
第四章 废名的乡土观第65-82页
 一、“无用之用”与“有限的乡愁”:废名乡土文学创作中的“趣味”第67-71页
 二、诗化的虚构乡村与浪漫的乡土精神:废名乡土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想象与文化精神第71-73页
 三、田园梦与乡土“礼俗”:废名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精神家园第73-77页
 四、“悲哀的同情”与“美丽的哀音”:废名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第77-82页
第五章 废名的文体观第82-99页
 一、诗化还是散文化?:废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研究第84-90页
 二、“文字禅”:文体形式中独具韵味的语言美第90-94页
 三、“宁静之美”与“返璞归真”:废名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第94-99页
第六章 废名的新诗观第99-116页
 一、“诗情”与“诗质”:废名新诗理论论要第101-105页
  (一) 新诗的本质第101-103页
  (二) 新诗的形式第103-105页
 二、“现代”与“古典”:废名诗论及其思想资源研究第105-107页
 三、“元白”与“温李”:废名新诗理论与胡适新诗理论的分歧第107-110页
 四、诗情与诗意:《谈新诗》中品评新诗的标准第110-116页
结语第116-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29-130页
后记第130-132页
中文摘要第132-136页
ABSTRACT第136-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
下一篇:新小说的兴起--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