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及运用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客户价值内涵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的研究 | 第15页 |
1.2.5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 | 第19-25页 |
2.1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1.1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界定 | 第19页 |
2.1.2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2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 | 第21页 |
2.2.2 客户价值理论 | 第21-22页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研究的启示 | 第22-23页 |
2.2.4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的内涵 | 第23页 |
2.3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高净值客户价值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3.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23-24页 |
2.3.2 结构方程适用性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1页 |
3.1 影响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的因素 | 第25-26页 |
3.2 客户价值维度的分类 | 第26-28页 |
3.2.1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的实用价值指标变量 | 第26-27页 |
3.2.2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的虚拟价值指标变量 | 第27-28页 |
3.3 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对新增价值的影响作用 | 第28-29页 |
3.4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第4章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1-47页 |
4.1 变量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 路径假设 | 第32-33页 |
4.3 数据的获取 | 第33-37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33-34页 |
4.3.2 调查问卷收集 | 第34-37页 |
4.4 数据检验 | 第37-40页 |
4.4.1 数据的信度检验 | 第37页 |
4.4.2 数据的效度检验 | 第37-38页 |
4.4.3 多元正态性检验 | 第38-39页 |
4.4.4 变量的统计性分析 | 第39-40页 |
4.5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40-43页 |
4.5.1 模型拟合情况 | 第40-41页 |
4.5.2 模型参数 | 第41-43页 |
4.5.3 假设检验结果 | 第43页 |
4.5.4 模型修正 | 第43页 |
4.6 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4.6.1 功能价值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6.2 社会价值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6.3 享乐价值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6.4 新增价值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第5章 提升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2页 |
5.1 以资产安全为主,资产增值为辅的金融解决方案 | 第47-48页 |
5.2 提升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和产品含金量 | 第48-49页 |
5.3 客户服务细分等级,高净值客户社会价值实现 | 第49-50页 |
5.4 提升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体验 | 第50页 |
5.5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与高净值客户的协同效应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总结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A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