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导论第8-19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页
        1.1.3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5-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9页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基础理论第19-51页
    2.1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特点第19-40页
        2.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第19-21页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第21-37页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第37-40页
    2.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点第40-44页
        2.2.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第40-41页
        2.2.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特点第41-44页
    2.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的内涵与特征第44-51页
        2.3.1 风险传导的涵义与构成要件第44-48页
        2.3.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的涵义第48-49页
        2.3.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的特征第49-51页
第3章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过程第51-72页
    3.1 风险源第51-57页
        3.1.1 互联网金融体系中交易双方导致的信用风险第52-53页
        3.1.2 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的信用风险第53-56页
        3.1.3 外部环境导致的信用风险第56-57页
    3.2 风险载体第57-66页
        3.2.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载体的表现第57-62页
        3.2.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的风险载体第62-66页
    3.3 风险传导路径第66-72页
        3.3.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系统内传导路径第66-70页
        3.3.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系统外传导路径第70-72页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效应及其原因第72-87页
    4.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的效应第72-77页
        4.1.1 蝴蝶效应第72-73页
        4.1.2 多米诺骨牌效应第73-74页
        4.1.3 破窗效应第74-76页
        4.1.4 耦合效应第76-77页
    4.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传导效应的原因第77-87页
        4.2.1 互联网金融信用征信体系不完善第77-80页
        4.2.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未建立第80-82页
        4.2.3 信息技术的缺陷及其安全性隐患的存在第82-84页
        4.2.4 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缺乏第84页
        4.2.5 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建设的不完备第84-85页
        4.2.6 信息披露机制的缺乏第85-86页
        4.2.7 风险教育欠缺和相关人才储备匮乏第86-87页
第5章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第87-100页
    5.1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征信体系第87-89页
        5.1.1 战略层面的完善措施第87-88页
        5.1.2 政策层面的完善措施第88-89页
    5.2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第89-92页
        5.2.1 实行全流程监管第89页
        5.2.2 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第89-92页
    5.3 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第92-93页
        5.3.1 基于从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管理第92-93页
        5.3.2 基于监管部门的管理第93页
    5.4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93-95页
        5.4.1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第93-94页
        5.4.2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措施第94-95页
    5.5 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联合奖惩制度第95-97页
        5.5.1 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联合奖惩制度的意义第95-96页
        5.5.2 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联合惩戒制度的措施第96-97页
    5.6 系统化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第97-98页
        5.6.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原则第97-98页
        5.6.2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的措施第98页
    5.7 加强人才培养与风险教育第98-100页
        5.7.1 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第98-99页
        5.7.2 多渠道加强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风险教育第99-100页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研究总结第100-101页
    6.2 研究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SVM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