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重读”之必要性 | 第8-18页 |
一、“重读”之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数据分析 | 第9-10页 |
三、理论的历史问题 | 第10-16页 |
四、理论的现实问题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二分法视域下的经典诠释 | 第18-30页 |
一、为善之能(可能与必然的二分) | 第22-23页 |
二、价值之本(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 第23-25页 |
三、实践之基(实践与认知的二分) | 第25-26页 |
四、向善之势(生成与现成的二分) | 第26-27页 |
五、对四种解释模型的反思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性善论”的三种显性语境 | 第30-35页 |
一、人性应善 | 第30-31页 |
二、人性能善 | 第31-32页 |
三、人性向善 | 第32-33页 |
四、对三种显性语境的反思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性本善”的实现 | 第35-48页 |
一、孟子“道性善”的隐性语境 | 第35-40页 |
二、从“性善”到“成善” | 第40-46页 |
三、现代意义之体现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