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引言第9页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简介第9-14页
        1.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发方式第10-12页
        1.2.2 SPR传感器的调制技术第12-14页
    1.3 光纤SPR传感器的研究意义及发展方向第14-1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理论研究第18-29页
    2.1 全反射与倏逝波理论第18-19页
    2.2 表面等离子体波第19-20页
    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发与传感特性的仿真第20-25页
        2.3.1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21页
        2.3.2 模拟仿真分析第21-25页
    2.4 光纤SPR传感原理第25-27页
    2.5 灵敏度和品质因数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多层膜的光纤SPR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第29-39页
    3.1 多层膜传输矩阵理论第29-31页
    3.2 氧化锌/二硫化钨修饰的光纤SPR传感器研究第31-37页
        3.2.1 建立传感器仿真模型第31-32页
        3.2.2 传感器膜层厚度的参数优化与灵敏度分析第32-35页
        3.2.3 光纤SPR传感器的光场分布研究第35-37页
    3.3 光纤SPR生物传感器测量葡萄糖浓度的理论研究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侧边抛磨型光纤SPR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第39-53页
    4.1 基于金膜的侧边抛磨型光纤SPR传感器第39-43页
        4.1.1 建立传感器仿真模型第39-40页
        4.1.2 光纤不同传输模式的影响第40-41页
        4.1.3 金膜厚度和剩余包层厚度对SPR共振峰的影响第41-43页
        4.1.4 对外界环境折射率变化的响应特性第43页
    4.2 基于二硫化钨修饰金纳米柱阵列的侧边抛磨型光纤SPR传感器第43-52页
        4.2.1 建立传感器仿真模型第44页
        4.2.2 光纤纤芯直径和传感区长度的影响第44-46页
        4.2.3 纳米柱个数和纳米柱间隙宽度的影响第46-47页
        4.2.4 不同纳米柱直径下传感器性能的分析第47-50页
        4.2.5 二硫化钨修饰金纳米柱阵列的侧边抛磨型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分析第50-52页
    4.3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9-60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具生产线运作成本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锆基非晶合金室温锯齿流变与剪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