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第16-17页 |
1.2.2 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2-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4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1.3.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26-2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2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29页 |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27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7-28页 |
2.1.3 气候气象 | 第28页 |
2.1.4 河流水文 | 第28-29页 |
2.1.5 土壤与植被 | 第29页 |
2.2 资源状况 | 第29-30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页 |
2.4 研究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30-32页 |
2.4.1 土壤侵蚀改善缓慢 | 第30页 |
2.4.2 部分区域石漠化治理困难 | 第30-31页 |
2.4.3 水资源利用率低 | 第31页 |
2.4.4 生物多样性面临外来入侵物种威胁 | 第31-32页 |
第3章 生态安全预警模型研究 | 第32-45页 |
3.1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3.1.1 生态安全及预警含义 | 第32-33页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页 |
3.1.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第33-34页 |
3.1.4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34页 |
3.1.5 系统论 | 第34页 |
3.2 生态安全预警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3.3 生态安全预警方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 第35-36页 |
3.4 “源”的确定与选取 | 第36页 |
3.5 生态安全预警阻力因子的选取 | 第36-38页 |
3.5.1 阻力因子选取原则 | 第37页 |
3.5.2 阻力因子选取 | 第37-38页 |
3.6 生态安全预警阻力因子分析 | 第38-45页 |
3.6.1 水环境安全因子 | 第38-39页 |
3.6.2 土地环境安全因子 | 第39-42页 |
3.6.3 生物多样性安全因子 | 第42-45页 |
第4章 生态安全单因子阻力面的实现 | 第45-66页 |
4.1 单因子阻力面的建立 | 第45页 |
4.2 水环境生态安全单因子阻力面的实现 | 第45-47页 |
4.2.1 水环境生态安全单因子阻力面 | 第45-46页 |
4.2.2 距河湖缓冲区距离 | 第46-47页 |
4.3 土地环境因子阻力分析 | 第47-57页 |
4.3.1 地形地貌因子 | 第47-48页 |
4.3.2 土地利用类型 | 第48-51页 |
4.3.3 土壤侵蚀因子 | 第51-53页 |
4.3.4 石漠化因子 | 第53-56页 |
4.3.5 距居民区距离 | 第56-57页 |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单因子阻力分析 | 第57-66页 |
4.4.1 植被类型因子 | 第57-60页 |
4.4.2 植被覆盖度 | 第60-62页 |
4.4.3 生境敏感指数 | 第62-66页 |
第5章 关岭县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 第66-96页 |
5.1 关岭县生态安全警情分级标准 | 第66-67页 |
5.2 关岭县单因子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 第67-90页 |
5.2.1 水环境生态安全指标警情分析 | 第67-70页 |
5.2.2 土地环境生态安全指标警情分析 | 第70-82页 |
5.2.3 生物多样性安全指标警情分析 | 第82-90页 |
5.3 关岭县综合因子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 第90-96页 |
第6章 关岭县不同情景调控研究 | 第96-104页 |
6.1 调控原则 | 第96页 |
6.2 不同情景调控模拟 | 第96-102页 |
6.2.1 情景一:水资源保护调控情景 | 第97-98页 |
6.2.2 情景二:耕地保护调控情景 | 第98-100页 |
6.2.3 情景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控情景 | 第100-102页 |
6.3 关岭县生态安全对策 | 第102-104页 |
6.3.1 控制县域内污水排放,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 第102-103页 |
6.3.2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 | 第103页 |
6.3.3 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103页 |
6.3.4 加大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投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 第103页 |
6.3.5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 第103-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