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2-1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 高校日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 第12页 |
2. 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作用 | 第12-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情感的涵义 | 第17页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 哲学依据 | 第18页 |
2. 心理学依据 | 第18-19页 |
3. 教育学依据 | 第19-21页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实施必然性 | 第21-29页 |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情感教学契合的现实可能 | 第21-24页 |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静态因素 | 第21-23页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动态因素 | 第23-24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抢抓时代机遇的现实必要 | 第24-25页 |
1.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空间 | 第24页 |
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效率 | 第24-25页 |
3. 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内容 | 第25页 |
4.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方式 | 第25页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必需 | 第25-27页 |
1. 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的结合亟需推进 | 第26页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与教学技术的发展亟需同步 | 第26-27页 |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因势而动的现实必然 | 第27-29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潮流呼唤情感教学 | 第27页 |
2. 高校师生情感健康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感教学 | 第27-29页 |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9-44页 |
(一)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学感知状况与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二)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激发途径的态度分析 | 第33-38页 |
(三)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行为表现及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9-44页 |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策略与实施 | 第44-59页 |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目标 | 第44-46页 |
1. 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情感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 第44页 |
2. 提升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素质发展 | 第44-45页 |
3.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 第45-46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1. 继承性原则 | 第46页 |
2. 科学性原则 | 第46-47页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设计策略 | 第47-53页 |
1. 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目标 | 第47-48页 |
2. 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 第48-49页 |
3. 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 | 第49-51页 |
4. 借助社交网络媒体丰富情感教学 | 第51-52页 |
5. 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教学 | 第52-53页 |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实施 | 第53-56页 |
1. 诱发情感阶段 | 第54页 |
2. 陶冶情感阶段 | 第54-55页 |
3. 激励情感阶段 | 第55-56页 |
4. 调控情感阶段 | 第56页 |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效果评价 | 第56-59页 |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层次 | 第56-58页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效果评价策略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