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3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34页 |
1.2.1 共生固氮的意义 | 第14页 |
1.2.2 根瘤的形成与固氮机理 | 第14-17页 |
1.2.3 大豆的氮素来源及作用 | 第17-21页 |
1.2.4 氮素对根瘤固氮的影响及机制 | 第21-29页 |
1.2.5 氮素对大豆植株氨基酸类的影响 | 第29-30页 |
1.2.6 氮素对大豆植株异黄酮的影响 | 第30-31页 |
1.2.7 氮素对结瘤关系中激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1.2.8 大豆品种间根瘤固氮的效率 | 第32-3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4-42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34-40页 |
2.1.1 大豆双根系统制备 | 第34-35页 |
2.1.2 氮素浓度对大豆结瘤及固氮酶活性影响试验 | 第35-37页 |
2.1.3 大豆生育期间氮浓度变化对结瘤及碳、氮积累的影响试验 | 第37-38页 |
2.1.4 氮素浓度对大豆韧皮部氨基酸、酰脲含量影响试验 | 第38-39页 |
2.1.5 氮素浓度对大豆根部异黄酮和激素影响试验 | 第39页 |
2.1.6 ~(15)N标记法测定根瘤固率试验 | 第39-40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2.2.1 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2.2 植株碳、氮含量测定 | 第40页 |
2.2.3 氨基酸、酰脲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2.2.4 异黄酮和激素的测定 | 第41页 |
2.2.5 ~(15)N丰度测定 | 第41页 |
2.3 相关计算 | 第41页 |
2.4 分析软件 | 第41-4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2-115页 |
3.1 氮素水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碳氮比的影响 | 第42-73页 |
3.1.1 氮素水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2-51页 |
3.1.2 氮素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的影响 | 第51-61页 |
3.1.3 氮素水平对大豆碳素积累的影响 | 第61-70页 |
3.1.4 氮素水平对大豆植株碳氮比的影响 | 第70-73页 |
3.2 氮素水平对大豆结瘤、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固氮率的影响 | 第73-100页 |
3.2.1 氮素水平对大豆结瘤的影响 | 第73-87页 |
3.2.2 氮素水平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第87-97页 |
3.2.3 氮素水平对根瘤固氮率的影响 | 第97-100页 |
3.3 氮素水平对大豆韧皮部氨基酸及酰脲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7页 |
3.3.1 氮素水平对大豆韧皮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3.3.2 氮素水平对大豆韧皮部游离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3.3 氮素水平对大豆韧皮部游离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3.4 氮素水平对大豆韧皮部酰脲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4 氮素水平对大豆根部异黄酮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3.4.1 氮素水平对大豆根部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3.4.2 氮素水平对大豆根部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3.5 氮素水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23页 |
4.1 氮素水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碳氮比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2 氮素水平对大豆结瘤、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固氮率的影响 | 第116-120页 |
4.3 氮素对大豆韧皮部氨基酸及酰脲含量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4 氮素对大豆根部异黄酮类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 结论 | 第123-125页 |
6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