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及模式 | 第17-23页 |
2.1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长尾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大数据理论 | 第19页 |
2.2.3 平台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2.3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典型运行模式 | 第19-23页 |
2.3.1 “京东白条”的运行模式 | 第19-21页 |
2.3.2 “蚂蚁花呗”的运行模式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 第23-31页 |
3.1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消费者风险 | 第23-25页 |
3.1.1 互联网消费者征信不足 | 第23-24页 |
3.1.2 互联网消费者过度信贷 | 第24页 |
3.1.3 互联网消费者非法套现 | 第24-25页 |
3.1.4 消费者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5页 |
3.2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平台风险 | 第25-27页 |
3.2.1 平台技术不完善 | 第25-26页 |
3.2.2 平台资质的不规范 | 第26页 |
3.2.3 平台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3.3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市场风险 | 第27-31页 |
3.3.1 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 | 第27-28页 |
3.3.2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滥发 | 第28-29页 |
3.3.3 市场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英美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监管制度及借鉴 | 第31-37页 |
4.1 英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特点及借鉴 | 第31-33页 |
4.1.1 英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31-33页 |
4.1.2 英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借鉴 | 第33页 |
4.2 美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特点及借鉴 | 第33-37页 |
4.2.1 美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33-36页 |
4.2.2 美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的借鉴 | 第36-3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监管制度 | 第37-44页 |
5.1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监管制度的原则 | 第37-39页 |
5.1.1 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原则 | 第37页 |
5.1.2 适度监管和一致性监管的原则 | 第37-38页 |
5.1.3 加强监管协调的原则 | 第38-39页 |
5.2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征信体系 | 第39-40页 |
5.2.1 统一信用信息标准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第39页 |
5.2.2 发展互联网多元征信机构 | 第39-40页 |
5.2.3 惩戒互联网金融失信行为 | 第40页 |
5.3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建设 | 第40-42页 |
5.3.1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 | 第40-41页 |
5.3.2 规范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信息披露义务 | 第41-42页 |
5.3.3 强化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信息保护义务 | 第42页 |
5.4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的保障制度 | 第42-44页 |
5.4.1 完善互联网消费信贷保险制度 | 第42-43页 |
5.4.2 有效推行互联网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