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8页 |
1.2.1 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可压裂性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细粒沉积岩成分、结构以及构造差异性的定量分析及其表征 | 第18页 |
1.3.2 细粒沉积岩成分差异性对可压裂性的影响 | 第18页 |
1.3.3 细粒沉积岩结构和构造差异性对可压裂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成岩作用特征对细粒沉积岩可压性的影响 | 第19页 |
1.3.5 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主控因素 | 第19-20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样品来源及实验概况 | 第21-32页 |
2.1 区域地质及样品概况 | 第21-27页 |
2.1.1 胶莱盆地 | 第22页 |
2.1.2 阜新盆地 | 第22-23页 |
2.1.3 黄县盆地 | 第23-24页 |
2.1.4 济阳坳陷 | 第24页 |
2.1.5 五图盆地 | 第24-25页 |
2.1.6 抚顺盆地 | 第25页 |
2.1.7 桦甸盆地 | 第25-27页 |
2.2 实验概况 | 第27-32页 |
2.2.1常规三轴压裂实验 | 第27-29页 |
2.2.2断裂韧性实验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细粒沉积岩成分对可压裂性的控制作用 | 第32-53页 |
3.1 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32-33页 |
3.2 细粒沉积岩的成分及可压裂性指数 | 第33-35页 |
3.3 成分对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35-53页 |
3.3.1 长英质矿物 | 第35-39页 |
3.3.2 碳酸盐矿物 | 第39-44页 |
3.3.3 黏土矿物 | 第44-46页 |
3.3.4 总有机碳含量 | 第46-53页 |
第四章 细粒沉积岩结构构造对可压裂性的控制作用 | 第53-85页 |
4.1 细粒沉积岩结构构造的表征 | 第53-58页 |
4.1.1 细粒沉积岩结构的表征 | 第53-55页 |
4.1.2 细粒沉积岩构造的表征 | 第55-58页 |
4.2 细粒沉积岩结构对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58-69页 |
4.2.1 细粒沉积岩结构对脆性的控制 | 第58-66页 |
4.2.2 细粒沉积岩结构对断裂韧性的控制 | 第66-67页 |
4.2.3 细粒沉积岩结构对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67-69页 |
4.3 细粒沉积岩构造对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69-85页 |
4.3.1 细粒沉积岩构造对脆性的控制 | 第69-76页 |
4.3.2 细粒沉积岩构造对断裂韧性的控制 | 第76-78页 |
4.3.3 细粒沉积岩构造对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78-85页 |
第五章 成岩作用对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控制作用 | 第85-90页 |
5.1 成岩作用对细粒沉积岩脆性的控制 | 第85-87页 |
5.2 成岩作用对细粒沉积岩岩断裂韧性的控制 | 第87-88页 |
5.3 成岩作用对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控制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主控因素分析 | 第90-99页 |
6.1 灰色关联分析 | 第90-97页 |
6.2 主控因素分析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