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义东断裂带下降盘沙三段砂砾岩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0页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1-15页
        1.2.1 层序划分理论依据第11-12页
        1.2.2 砂砾岩层序划分方法第12-13页
        1.2.3 砂砾岩发育影响因素第13页
        1.2.4 灰质组分研究第13-14页
        1.2.5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8-2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0-23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第20-21页
    2.2 地层发育情况第21-23页
第三章 砂砾岩层序地层划分第23-46页
    3.1 层序划分方案第23-24页
    3.2 层序界面识别第24-28页
        3.2.1 沙三段与沙二段之间的界面第24-25页
        3.2.2 沙三段层序Ⅰ与层序Ⅱ之间的界面第25页
        3.2.3 沙三段与沙四段之间的界面第25-26页
        3.2.4 湖侵体系域与湖退体系域之间的界面第26-28页
    3.3 地层格架第28-35页
        3.3.1 单井层序划分第28-32页
        3.3.2 连井剖面第32-35页
    3.4 层序格架约束下砂砾岩空间分布精细表征第35-42页
        3.4.1 井震结合定范围第35-36页
        3.4.2 顺物源方向定期次第36-38页
        3.4.4 垂直物源方向定朵体第38-42页
    3.5 砂砾岩平面展布特征第42-46页
        3.5.1 义东301 沟道内各期次扇体平面展布特征第42-43页
        3.5.2 义深3 沟道内各期次扇体平面展布特征第43-44页
        3.5.3 砂砾岩平面展布特征及定量第44-46页
第四章 沉积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第46-75页
    4.1 物源分析第46-48页
        4.1.1 平面物源特征第46-47页
        4.1.2 垂向物源特征第47-48页
    4.2 沉积构造类型第48-51页
        4.2.1 层理构造第48-50页
        4.2.2 层面构造第50页
        4.2.3 生物成因构造第50-51页
    4.3 测井相特征第51-52页
    4.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52-59页
        4.4.1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第53-57页
        4.4.2 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第57-59页
    4.5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9-65页
        4.5.1 义东301 井单井取心井段沉积学分析第59-60页
        4.5.2 义深3 井单井取心井段沉积学分析第60页
        4.5.3 义东38 井单井取心井段沉积学分析第60-61页
        4.5.4 义东19 井单井取心井段沉积学分析第61页
        4.5.5 义东39 井单井取心井段沉积学分析第61-65页
    4.6 地震相分析第65-68页
    4.7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8-74页
        4.7.1 义东301-4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8-69页
        4.7.2 义深3 剖面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9页
        4.7.3 义深4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9-70页
        4.7.4 义东22-义深8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第70-71页
        4.7.5 义东301-4-义东301-义东301-5-义深3-义东25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第71-72页
        4.7.6 义深6-义深1-义东22-义东20-义东39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第72-74页
    4.8 平面沉积相分析第74-75页
第五章 储层基本特征研究第75-88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75-76页
    5.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76-81页
    5.3 储集空间特征第81-82页
    5.4 储层物性特征第82-84页
    5.5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第84-88页
        5.5.1 埋深第84页
        5.5.2 沉积作用第84-86页
        5.5.3 成岩作用第86-88页
第六章 储层发育规律第88-100页
    6.1 灰质组分赋存特征第88-97页
        6.1.1 灰质组分类型第88-89页
        6.1.2 灰质组分赋存状态第89-91页
        6.1.3 灰质组分分布特征第91-97页
    6.2 灰质组分影响下储层形成机制第97-100页
        6.2.1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形成机制第97-98页
        6.2.2 河口坝及远砂坝储层形成机制第98-99页
        6.2.3 近岸水下扇辫状沟道储层形成机制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5m自升式平台整体及其关键结构强度研究
下一篇:岩性因素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可压裂性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