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2.1 不良资产理论分析 | 第13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3页 |
2.1.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第13页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2.1 不良资产的含义 | 第13-14页 |
2.2.2 不良资产的分类及判断标准 | 第14-15页 |
2.3 不良资产的危害 | 第15-17页 |
2.3.1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15页 |
2.3.2 对整体经济的危害 | 第15-17页 |
第3章 DY农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7-21页 |
3.1 DY农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17-18页 |
3.1.1 不良资产的规模 | 第17页 |
3.1.2 不良资产的结构 | 第17-18页 |
3.1.3 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 | 第18页 |
3.2 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 第18-21页 |
3.2.1 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 | 第18页 |
3.2.2 金融监管部门乏力 | 第18-19页 |
3.2.3 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提高 | 第19页 |
3.2.4 高风险行业集中 | 第19页 |
3.2.5 DY农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 | 第19页 |
3.2.6 贷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19-21页 |
第4章 DY农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7页 |
4.1 DY农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发展历程 | 第21页 |
4.2 DY农行采取的不良资产处置措施 | 第21-25页 |
4.2.1 不良资产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 第21-22页 |
4.2.2 强化识别控制不良资产处置风险 | 第22-23页 |
4.2.3 直接处置权益的资产处置方式 | 第23-24页 |
4.2.4 转让债权处置权的资产处置方式 | 第24-25页 |
4.3 DY农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4.3.1 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25-26页 |
4.3.2 处置方式综合应用水平较低 | 第26页 |
4.3.3 处置方式传统单一 | 第26页 |
4.3.4 清收处置人员配备不足 | 第26-27页 |
第5章 DY农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对策 | 第27-35页 |
5.1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机制 | 第27-28页 |
5.1.1 进一步调整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机制 | 第27页 |
5.1.2 加大违规问责力度 | 第27-28页 |
5.2 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水平 | 第28-29页 |
5.2.1 增强不良资产管理意识 | 第28页 |
5.2.2 优化管理模式,分类指导清收化解工作 | 第28页 |
5.2.3 灵活调整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第28-29页 |
5.3 积极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第29-30页 |
5.3.1 稳步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9-30页 |
5.3.2 发挥网络平台效应 | 第30页 |
5.4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团队 | 第30-31页 |
5.4.1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人才培训 | 第30-31页 |
5.4.2 建设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团队 | 第31页 |
5.5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配套信息系统 | 第31-32页 |
5.5.1 加大技术开发和系统数据支持力度 | 第31-32页 |
5.5.2 设置学习辅助模块,提升处置效率 | 第32页 |
5.6 DY农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保障措施 | 第32-35页 |
5.6.1 寻求政府帮助 | 第32页 |
5.6.2 加强同业沟通,积极组建债委会 | 第32-33页 |
5.6.3 推进司法制度建设 | 第33-34页 |
5.6.4 深化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