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第一章 假单胞菌属概述 | 第11-15页 |
1 假单胞菌属分类情况 | 第11-13页 |
2 中国检疫性假单胞菌概述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检测鉴定方法 | 第15-25页 |
1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 第15-19页 |
1.1 植物病原细菌传统鉴定方法 | 第15-17页 |
1.1.1 细菌染色(革兰氏染色) | 第15页 |
1.1.2 培养基菌落形态观察 | 第15-16页 |
1.1.3 细菌菌体 | 第16-17页 |
1.1.4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17页 |
1.2 植物病原细菌分子鉴定方法 | 第17-19页 |
1.2.1 核酸杂交法 | 第17-18页 |
1.2.2 核酸序列分析法 | 第18-19页 |
1.2.3 PCR指纹图谱分析法 | 第19页 |
1.2.4 质粒图谱分析法 | 第19页 |
2 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 | 第19-25页 |
2.1 植物病原细菌特异性检测 | 第20-22页 |
2.1.1 选择性培养基 | 第20页 |
2.1.2 血清学检测 | 第20-21页 |
2.1.3 基于PCR技术的特异性检测 | 第21-22页 |
2.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PA) | 第22页 |
2.2 植物病原细菌非特异性检测 | 第22-25页 |
2.2.1 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 第22页 |
2.2.2 DNA指纹图谱分析 | 第22-23页 |
2.2.3 DNA条形码技术 | 第23-25页 |
第三章 DNA条形码技术 | 第25-31页 |
1 DNA条形码技术概述 | 第25页 |
2 植物病原细菌检测鉴定中常用筛选基因概述 | 第25-28页 |
2.1 16S rRNA | 第27页 |
2.2 gyrB | 第27页 |
2.3 cpn60 | 第27-28页 |
2.4 rpoD | 第28页 |
3 常用DNA条形码数据库概述 | 第28-31页 |
3.1 欧盟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QBOL | 第28页 |
3.2 生命条形码数据库系统BOLD | 第28-29页 |
3.3 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数据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数字PCR技术 | 第31-33页 |
1. 数字PCR技术原理 | 第31页 |
2. 数字PCR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3-69页 |
第一章 假单胞菌属DNA条形码基因筛选与评价 | 第35-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1.3.1 DNA提取 | 第38页 |
1.3.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8-40页 |
1.3.3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9页 |
2.1 PCR扩增及测序 | 第40-44页 |
2.2 序列基本信息 | 第44-45页 |
2.3 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分析 | 第45-52页 |
2.3.1 16S rRNA结果分析 | 第45页 |
2.3.2 rpoD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2.3.3 gltA结果分析 | 第49页 |
2.3.4 gapA结果分析 | 第49页 |
2.3.5 rpoD+gapA组合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2.4 遗传距离分析 | 第52-55页 |
2.5 秩和检验 | 第55-56页 |
2.6 Barcoding gap分析 | 第56-59页 |
3 总结与讨论 | 第59-63页 |
第二章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数字PCR检测 | 第63-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1.3.1 DNA提取 | 第64-65页 |
1.3.2 数字PCR | 第65-66页 |
1.3.3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2.1 数字PCR检测方法特异性验证结果 | 第66-67页 |
2.2 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验证结果 | 第67页 |
3 总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