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世界论文--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论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探析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8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一)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3页
        (二) 国外研究状况第13-14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页
        (一)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页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第15-18页
        (一) 创新之处第15页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第15-18页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产生第18-28页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产生的理论渊源第18-22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劳动异化理论第18-20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第18-19页
            (二)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第19-20页
        二、当代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等的发展第20-21页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第21-22页
    第二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产生的现实背景第22-28页
        一、资本主义社会显露的危机第22-25页
            (一) 生态危机第22-23页
            (二) 生存危机第23-24页
            (三) 文明危机第24-25页
        二、消费主义泛滥第25-26页
        三、绿色环保运动第26-28页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容第28-52页
    第一节 “异化消费”与“控制自然”的辩证逻辑第28-34页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的内涵及其总体特征第28-30页
        二、“异化消费”的逻辑起点—控制自然第30-32页
        三、“异化消费”推动着自然“资本化”第32-34页
    第二节 资本主义技术利用中生态与消费呈现“对抗性”第34-41页
        一、生态与消费的本质界定第34-37页
            (一) 消费的本质:主体生存与需要第34-35页
            (二) 生态的本质:客体流变与持存第35-37页
        二、技术理性:生态与消费的对抗逻辑第37-41页
    第三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消费社会第41-52页
        一、经济理性服从生态理性第41-43页
        二、生存价值嵌入消费价值第43-45页
            (一) 关照主体生存第43-44页
            (二) 关照自然生存第44-45页
        三、做到适度消费第45-47页
            (一) 适度消费的内涵第45页
            (二) 适度消费的实现途径第45-47页
        四、做到循环消费第47-52页
            (一) 循环消费的内涵第47-48页
            (二) 循环消费的途径第48-52页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价值分析第52-70页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评价第52-55页
        一、积极意义第52-53页
        二、历史局限第53-55页
    第二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对我国构建生态消费的启示第55-70页
        一、我国生态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55-61页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第56-57页
            (二) 炫耀性消费制约生态消费第57-59页
            (三) 国内生态消费力不足第59-60页
            (四) 消费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第60-61页
        二、生态消费构建的对策第61-70页
            (一) 技术层面:救赎与展望第61-64页
            (二) 制度层面:构建与完善第64-66页
            (三) 文化层面:营造与增强第66-68页
            (四) 经济层面:升级与保障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维权的协同模式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下一篇: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发展的政治驱动力比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