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19页 |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 1.重点难点 | 第18页 | 
| 2.创新点 | 第18-19页 | 
| 一、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 (一)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 1.接受 | 第19页 | 
| 2.法治教育接受 | 第19-20页 | 
| 3.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 (二)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 1.主体选择性鲜明 | 第21-22页 | 
| 2.个体差异性突出 | 第22页 | 
| 3.同辈影响性普遍 | 第22-23页 | 
| 4.波动常在性持续 | 第23页 | 
| (三)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一般过程 | 第23-25页 | 
| 1.期待与输入阶段 | 第23-24页 | 
| 2.选取与整合阶段 | 第24-25页 | 
| 3.内化与践行阶段 | 第25页 | 
| (四)法治教育接受的一般方式 | 第25-27页 | 
| 1.自发接受 | 第25页 | 
| 2.指导接受 | 第25-26页 | 
| 3.主动接受 | 第26-27页 | 
| 二、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必要性 | 第27-45页 | 
| (一)当前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27-41页 | 
| 1.法治观念教育接受深度不够 | 第29-32页 | 
| 2.法治常识教育接受停留在表面 | 第32-35页 | 
| 3.法治情感教育接受不稳定 | 第35-37页 | 
| 4.法治行为教育接受缺乏果断性 | 第37-39页 | 
| 5.法治教育接受方式陈旧、形式单一 | 第39-41页 | 
| (二)当前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过程中阻碍因素 | 第41-42页 | 
| 1.传统法治观念中消极因素阻碍法治教育接受 | 第41页 | 
| 2.学校教育指导思想阻隔法治教育接受 | 第41页 | 
| 3.传导者法律理论缺乏限制法治教育接受 | 第41-42页 | 
| 4.受教育者法治生活实践能力薄弱阻断法治教育接受 | 第42页 | 
| 5.教育主体心理因素制约法治教育接受 | 第42页 | 
| (三)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现实价值 | 第42-45页 | 
| 1.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弘扬法治时代精神 | 第42-43页 | 
| 2.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贯彻落实核心素养 | 第43-45页 | 
| 三、初中生法治教育接受的策略分析 | 第45-64页 | 
| (一)坚持和尊重接受主体的中心地位 | 第45-49页 | 
| 1.满足各个层次需求,扫除法治认知障碍 | 第45-46页 | 
| 2.创设法治教学情境,增加法治情感培养 | 第46-48页 | 
| 3.尊重已有生活逻辑,提高法治生活能力 | 第48-49页 | 
| (二)改善与更新传导者的教学素养 | 第49-53页 | 
| 1.明确法治教育理念,转变教学主体心态 | 第50-51页 | 
| 2.提高法治理论素养,重塑道法教师魅力 | 第51-52页 | 
| 3.设置法治评价体系,形成多级弹性评价 | 第52-53页 | 
| (三)营造与创设有效的接受环境 | 第53-57页 | 
| 1.开展班级法治活动,优化法治教育环境 | 第54-55页 | 
| 2.抛出法治条文试卷,营造法治家庭氛围 | 第55-56页 | 
| 3.融合法治文化历史,转变法治教学角度 | 第56-57页 | 
| (四)转变与创新法治知识的接受方式 | 第57-64页 | 
| 1.挖掘权利保障事件,增加利益结合点 | 第58页 | 
| 2.展开宪法知识宣传,提高法治形式接受度 | 第58-59页 | 
| 3.运用诊所教学方法,充盈法治接受方式 | 第59-61页 | 
| 4.建立学校微信群,加快法治传播速度 | 第61-62页 | 
| 5.开发12348校园法治网络平台,丰富课程内容形式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