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 大豆孢囊线虫分类地位 | 第14页 |
2 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2.1 生活史 | 第14-16页 |
2.2 发生世代 | 第16页 |
2.3 寄主范围 | 第16页 |
3 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 | 第16-18页 |
3.1 发生症状 | 第16-17页 |
3.2 大豆孢囊线虫造成的危害 | 第17-18页 |
4 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物防治 | 第18-22页 |
4.1 生防真菌 | 第18-19页 |
4.1.1 捕食性真菌 | 第18页 |
4.1.2 机会真菌 | 第18-19页 |
4.1.3 产毒真菌 | 第19页 |
4.1.4 菌根菌 | 第19页 |
4.2 生防细菌 | 第19-22页 |
4.2.1 巴氏杆菌 | 第19-20页 |
4.2.2 根际细菌 | 第20-21页 |
4.2.3 放线菌等其他细菌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23-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大豆孢囊线虫的来源 | 第23页 |
1.2 大豆孢囊线虫孢囊的收集 | 第23页 |
1.3 大豆孢囊线虫卵与二龄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1.4 细菌菌株的分离 | 第24页 |
1.4.1 细菌生长培养基的选择 | 第24页 |
1.4.2 大豆孢囊线虫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1.4.3 细菌的保存 | 第24页 |
1.5 生防菌株杀线虫作用的离体试验 | 第24-25页 |
1.5.1 生防菌株发酵液的制备 | 第24页 |
1.5.2 生防细菌发酵滤液对大豆孢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1.5.3 生防菌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1 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细菌的分离 | 第25-26页 |
2.2 细菌发酵滤液对大豆孢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细菌发酵滤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潜在生防细菌菌株的鉴定 | 第3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潜在生防菌株的鉴定 | 第31-34页 |
1.1.1 形态学鉴定 | 第31页 |
1.1.2 扫描电镜下菌株形态大小的观察 | 第31页 |
1.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32页 |
1.1.4 质谱(MBT)鉴定和脂肪酸(FAME)鉴定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1 潜在生防菌株的鉴定 | 第34-37页 |
2.1.1 形态学鉴定 | 第34-35页 |
2.1.2 质谱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6-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三个细菌生防菌株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效评价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40-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1.2 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滤液的获取 | 第40页 |
1.3 盆栽试验 | 第40-42页 |
1.3.1 大豆生长情况测定 | 第41页 |
1.3.2 根内线虫染色 | 第41-42页 |
1.3.3 防效测定 | 第42页 |
1.3.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1.4 生防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42-43页 |
1.4.1 不同碳源对细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1.4.2 不同氮源对细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1.4.3 细菌菌株生长适宜温度范围测定 | 第43页 |
1.4.4 细菌菌株生长pH范围测定 | 第43页 |
1.4.5 细菌菌株耐盐性范围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2.1 三个细菌菌株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评价及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第43-47页 |
2.1.1 细菌发酵液滤液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作用的生物测定 | 第43-45页 |
2.1.2 细菌发酵液滤液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2.2 生防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7-50页 |
2.2.1 不同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2 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2.2.3 菌株生长温度范围测定 | 第48-49页 |
2.2.4 菌株生长pH范围测定 | 第49页 |
2.2.5 菌株耐盐性范围测定 | 第49-5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1 结论 | 第52页 |
2 本研究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附录A | 第62-66页 |
附录B 主要仪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