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1页 |
1 ROS研究背景 | 第13-26页 |
1.1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机制 | 第14-17页 |
1.1.1 质外体 | 第14-16页 |
1.1.2 叶绿体 | 第16页 |
1.1.3 线粒体 | 第16页 |
1.1.4 过氧化物酶体 | 第16-17页 |
1.2 植物中活性氧的消除 | 第17-18页 |
1.2.1 酶促系统 | 第17-18页 |
1.2.2 非酶促系统 | 第18页 |
1.3 ROS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 第18-20页 |
1.3.1 ROS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 | 第19页 |
1.3.2 ROS参与植物防卫反应 | 第19-20页 |
1.3.3 ROS的其他作用 | 第20页 |
1.4 ROS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产生机理 | 第20-21页 |
1.4.1 水淹胁迫造成植物死亡的原因及引发ROS产生的机理 | 第20-21页 |
1.4.2 干旱胁迫造成植物死亡的原因及引发ROS产生的机理 | 第21页 |
1.4.3 高温强光胁迫造成植物死亡的原因及引发ROS产生的机理 | 第21页 |
1.4.4 高铝胁迫造成植物死亡的原因及引发ROS产生的机理 | 第21页 |
1.5 ROS信号通路 | 第21-26页 |
1.5.1 ROS的感知 | 第22-23页 |
1.5.2 ROS的传递 | 第23页 |
1.5.3 ROS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 第23-24页 |
1.5.4 ROS与乙烯 | 第24-25页 |
1.5.5 ROS与ABA | 第25-26页 |
1.5.6 ROS与水杨酸 | 第26页 |
2 ERF转录因子研究背景 | 第26-29页 |
2.1 ERF与ROS | 第26-27页 |
2.2 ERF第七亚家族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50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1.2 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1.2.1 菌株 | 第31页 |
1.2.2 质粒 | 第31页 |
1.3 酶及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50页 |
2.1 拟南芥种植 | 第32页 |
2.2 逆境胁迫实验 | 第32-33页 |
2.3 拟南芥叶片DNA提取(Tris法,用于T-DNA突变体鉴定) | 第33-34页 |
2.4 拟南芥突变体鉴定 | 第34-35页 |
2.5 拟南芥杂交 | 第35页 |
2.6 拟南芥总DNA的提取(Qiagen试剂盒法,用于基因克隆) | 第35-36页 |
2.7 拟南芥总RNA提取 | 第36页 |
2.8 cDNA的合成 | 第36-37页 |
2.8.1 cDNA第一链合成(用于基因克隆) | 第36-37页 |
2.8.2 RT MASTER(用于qPCR) | 第37页 |
2.9 载体构建 | 第37-40页 |
2.9.1 基于Gateway系统扩增序列 | 第37-39页 |
2.9.2 基因克隆的PCR条件 | 第39页 |
2.9.3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39页 |
2.9.4 BP反应 | 第39-40页 |
2.9.5 大肠杆菌热激法转化 | 第40页 |
2.9.6 质粒提取 | 第40页 |
2.9.7 LR反应 | 第40页 |
2.10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0-42页 |
2.10.1 热激法转化农杆菌 | 第40-41页 |
2.10.2 菌落PCR及其鉴定 | 第41页 |
2.10.3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 第41-42页 |
2.11 拟南芥原生质体提取及反式激活实验 | 第42-44页 |
2.12 GST蛋白纯化 | 第44-45页 |
2.13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5页 |
2.14 凝胶迁移实验(EMSA) | 第45-46页 |
2.15 花青素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2.16 MDA含量测定 | 第47页 |
2.17 实时定量PCR | 第47-49页 |
2.18 流式细胞仪测定原生质体死亡率和ROS含量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50-92页 |
1 引言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87页 |
2.1 ERF74-DR转基因植株对光和干旱的敏感性增加 | 第50-53页 |
2.2 ERF-VII受各种胁迫诱导表达上升 | 第53-56页 |
2.3 ERF74过表达植株的筛选 | 第56页 |
2.4 ERF74在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56-63页 |
2.5 ERF74与ABA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 | 第63-65页 |
2.6 ERF74在逆境条件中亚细胞定位的改变 | 第65-66页 |
2.7 ERF74与原生质体细胞胁迫早期的ROS迸发相关 | 第66-75页 |
2.8 ERF74在逆境胁迫条件下调控RbohD的表达 | 第75-79页 |
2.8.1 qPCR证明ERF74在逆境胁迫条件下上调RbohD的表达 | 第75-77页 |
2.8.2 反式激活验证ERF74在逆境条件调控RbohD的表达 | 第77-78页 |
2.8.3 逆境胁迫早期的ROS迸发依赖于Rboh | 第78-79页 |
2.9 AtERF74通过与RbohD启动子的GCC元件结合直接调控RbohD | 第79-82页 |
2.9.1 反式激活证明ERF74调控RbohD表达 | 第79-81页 |
2.9.2 凝胶迁移实验证明ERF74与RbohD启动子的GCC元件直接结合 | 第81-82页 |
2.10 AtERF74在胁迫中对相关逆境应答基因的诱导依赖于RbohD | 第82-84页 |
2.11 AtERF74在胁迫中对ROS消除酶基因的诱导依赖于RbohD | 第84-87页 |
3 讨论 | 第87-90页 |
3.1 ERF74是一个膜定位转录因子 | 第87-88页 |
3.2 ERF74是细胞体内的ROS含量控制器 | 第88-89页 |
3.3 ERF74信号通路图 | 第89-90页 |
3.4 ERF74-RbohD通路的应用 | 第90页 |
4 结论 | 第90-91页 |
5 创新点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